1.2.1 用结构来创建有意义的内容
结构本身是有意义的,而且还能令它所在的内容也表现出意义。意会(sense-making)是信息科学与人机交互通信领域的术语,用来指人从经历过的事中体会出意义的过程。这可以描述成“为构建思维模型而收集数据,同时又围绕着数据来构建思维模型”。由此,可以很好地引出设计内容时所应遵循的流程:
1.根据你所面对的大范围(这个范围叫作主题领域,比方说个人养老金、医疗设备或是收集漫画书)来做研究,并制定内容结构。注意要把其中各事物之间的联系方式也包括进来。
2.以领域中的一些事物为例创建与之对应的内容(对于收集漫画书来说,选为样例的事物可以是出版商,而与之对应的内容则可以是Marvel Comics(漫威漫画)这样的具体公司)。
3.设计内容管理系统,使得该系统能够根据早前制定的结构而发布内容。
4.设计界面模板,以便将内容展示到你想要支持的各种设备上面。
5.正式发布。衡量这些内容的效果,并继续探索新的组合与分享方式。规划下一次要发布的内容。
对于以前设计过数字内容的人来说,这个顺序似乎有些颠倒。
因为有些人所理解的设计实际上指的是界面设计,所以他们会先把界面草图画出来,用箭头标出以后应该摆放内容的地方。而笔者刚才所列出的步骤则是把这项工作放在整个流程快结束的时候再做,这与那些直奔用户体验(UX)而去的人所熟悉的过程可能是相反的。但是要想设计出结构化的内容,确实得先设计结构,有了结构,才能把内容中的各项资源联系起来(你可以暂时把资源想象成与特定主题有关的单篇文章,例如维基百科中的条目),然后,才谈得上怎样展示这些资源。网页、移动App以及便利亭(Kiosk)显示屏的草图都可以留到这个时候再去画。(当然,如果想先给利益相关者演示几个原始的概念,那么确实可以提前画草图,就连华特·迪士尼也是早就用预想的方案先获得了支持,然后才开始建造主题公园的。)
你可能对刚才那套步骤中的研究与探索阶段感到新奇。不过这里所说的研究是研究主题领域本身,因此,你首先要与之沟通的并不是用户,甚至都不是利益相关者,而应该是对应的主题专家(Subject-Matter Expert,SME)。有人可能会说,这样做是不是轻视了UX呢?其实也没有,因为都是懂UX的人,不可能以敷衍了事的态度去研究用户的需求。之所以强调先和懂得该主题的专家沟通,是因为此处的重点在于设计一套能够把内容联系起来的结构,这意味着必须先对主题有所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