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一
一
事业单位是一个产生于计划经济时期的概念。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各项制度的改革,使事业单位的内涵和性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事业单位“分类、脱钩、放权、搞活”的方针提出后,创收和搞活成了事业单位改革的突破口,这给事业单位工资管理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应当说改革开放以来的三次工资制度改革,都取得了积极的成效,推进了事业单位工资制度的进步。但是,由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改革基本还是在事业单位这一总概念之下进行的,实际上,不同的事业单位已经呈现出了不同的发展趋势。1993年的工资制度改革,尝试着对事业单位的工资制度进行了分类管理,但由于事业单位改革的根本方向尚不明确,导致这次分类改革的优势并没有充分展现出来。2006年的工资制度改革,事业单位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在实施绩效工资时,以基础性绩效和奖励性绩效的不同比例,来体现不同的事业单位的特点和差别。这些改革和探索都很有意义,但是从总体上看,事业单位的工资制度还不能完全适应事业单位发展和改革的要求,很多问题还需要深入研究。
第一,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不同的事业单位日益呈现出不同发展方向的形势下,把事业单位工资制度统一在一个单一的制度中,是不可取的。以绩效工资内的不同比例来体现不同行业特点,这种分类方法处理显得有点过分简单化。不同行业的差别应当体现在不同的工资制度上,而不是绩效工资的比例上,绩效工资的不同比例承载不了不同工资制度的要求。分类问题不解决,事业单位工资改革就无法往下推进。中央提出的建立适应医疗卫生行业特点的公立医院人事和薪酬制度,是推进工资分类管理重要的新思路、新思想。工资制度如何体现行业特点,真正发挥好激励保障作用,是深化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必须研究的问题。
第二,工资分配既要注重内部公平,也要注重外部公平。无论从现行工资制度看,还是事业单位工资制度的发展方向看,事业单位或部分事业单位的工资要和事业单位的绩效或效益挂钩,这已是大势所趋。但是,不同的事业单位行业不一样、职能不一样、性质不一样、服务内容不一样、国家的投入不一样,用什么指标来考核,用什么方法来计效,才能既有利于激励,又能体现公平,这是一个重要问题。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研究非常不够。这个问题不解决,下一步的改革也很难推进,或者说即使推进了,也很难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第三,事业单位3100万多人,100多万个单位,几十个行业。不同事业单位情况差别很大,要想把这些事业单位都摸清吃透很不容易,再在这个基础上建立适应不同特点的工资制度就更不容易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的历史中,行业部门、地方、工资主管部门都发挥过重要作用,而不同时期,工资实际的管理体制也不一样。现在看,离开了行业主管部门不行,离开了地方也不行,但需要一个明确的分工,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我们要建立适合行业特点的工资制度,那么谁最了解行业的特点呢?肯定是行业主管部门。因此,在工资主管部门统筹研究、协调平衡的前提下,如何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的作用是当前一个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第四,对事业单位到底要管什么,也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我们曾经管过工资标准、津贴补贴,奖金福利,也搞过工资总额包干,经济效益挂钩、绩效工资总额。现在的情况是,什么都想管,其实什么都没有管住,更没有管好。管理基本工资,花了很大力气,其实事业单位基本工资仅占其工资的一个很小部分。管理工资制度,其实很多单位基本就把制度放在一边,自行建立一套制度在运转。管工资总额,由于缺少科学依据,很多地方工资总额就是讨价还价的结果。只有管少才能管好,才能管住。
简单说,就是事业单位工资往哪里去、谁来管、怎么管、管什么的问题都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二
熊通成同志师从曾湘泉教授,人民大学博士,有较强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功底。到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以后,承担了若干重要研究课题,先后在工资福利研究室和事业单位管理研究室工作并担任领导,还曾在广西钦州市挂职,对基层人事工作也有切身的感受。他勤奋努力,有不少的研究成果,其中一些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有一些在工资工作实际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本书是熊通成同志对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进行全方位探索之作。本书既有对现行制度优化的考虑,也有对未来改革的设想;既有对绩效工资总量管理的探索,也有对事业单位内部分配改革的研究;既有对基本工资功能提升的思考,也有对绩效工资制度改进的建议;既有对工资制度本身改革的研究,也有对需要协同配合的各种问题的分析。
我觉得本书对以下几个问题的研究,是值得读者关注的。
第一,对事业单位公益性的研究。事业单位是国家举办的,公益性是事业单位的特征之一。但什么是公益性,用什么来衡量公益性,一直缺少深入的研究,没有大家公认的指标体系。本书在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对事业单位公益性进行了界定,对公益性的评价指标进行了深入研究,并针对性提出了强化事业单位公益性的措施。
第二,对事业单位工资分类管理的研究。事业单位工资分类与事业单位的分类有关,但不等同于事业单位的分类。本书在对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把事业单位工资管理分为三大类,即根据对不同事业单位的性质和特点,把事业单位的管控分为标准管控型、总量管理型、水平约束性。这是从工资管理的角度分类,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如果再结合不同行业的特点进行细化,不失为事业单位工资管理改革的一个好思路。
第三,对绩效工资总量管理机制的研究。绩效工资总量的确定,是目前工资制度的一个难题,由于这个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导致这一制度的优势、科学性及与事业发展的吻合度都难以体现。针对绩效工资总量管理存在的问题,本书把绩效工资总量分为核定机制、调整机制和追加机制,并对三个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具体管理办法,使绩效工资总量管理制度增强了灵活性、可操作性和适应性。
第四,对事业单位工资内部分配的研究。长期以来,事业单位都由国家确定具体工资标准,事业单位没有分配权。随着国家搞活内部分配政策出台,事业单位有了很大的分配自主权,特别是绩效工资制度出台后,占整个工资很大一部分的绩效工资可以由单位根据绩效考核来分配。但相当多的单位并不适应这种情况,不会用这个政策,有的甚至不希望有自主分配这一块。本书对事业单位内部分配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建议,对基础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的设计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对具体从事工资工作的同志很有参考价值。
当然,本书也有一些不足。一是书名有点长,在“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前面加一个定语“强化公益属性”,显得学究气重了一些。二是对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发展历史处理比较简单,分量不够。认真研究历史,可以使我们少走很多弯路。三是涉及面太广,对有的问题只能点到为止,比如岗位管理、财政保障、编制管理等都没能充分展开论述。尽管如此,本书不失为事业单位工资制度研究的一部力作,值得从事工资工作和工资研究工作的人员一读。
三
2018年机构改革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资福利司的公务员工资管理职能划转中央组织部,新组建的工资福利司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第一次成立的专门管理事业单位工资的司局,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和事业单位工资管理的重视。
长期以来,机关和事业单位工资工作的管理都是放在一个司局。客观地说,由于种种原因,对机关工资花的时间和精力更多一些,对事业单位工资的研究要弱于对机关工资的研究。现在专门管理事业单位工资的新工资福利司成立,将会大大加强对事业单位工资理论、政策和工作的研究。本书的出版,正当其时。我相信本书的出版将对事业单位工资的研究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同时,也希望更多的专家学者参与事业单位工资研究,取得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共同推动事业单位工资制度的改革和发展。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原副部长
中国人才研究会会长
何宪
2019年8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