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序
当前对某一语言语法的描写主要以西方传统语言学结合类型学、功能主义经验分析方法为框架,本书运用类型学和功能主义的相关理论,以片丁纳西语的常用动词作为分析对象,对纳西语动词的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做共时平面的描写和分析,对动词的语义及语法范畴尽可能做出解释。
片丁纳西语属于纳西语西部方言丽江坝土语区,从区域上看,纳西语西部方言区多与彝语支地区接壤,东部方言区毗邻羌语支地区,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东西方言内部语言结构变化产生影响。纳西语属于分析型语言,虚词和语序是主要的语法表达手段,动词谓语是句子结构的中心。从句法上看,动词的性质和特有的功能对其所在的句法结构起制约作用。从语义上看,动词作为句子结构的核心,制约了与其相关的其他语义成分,纳西语动词在句法结构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对纳西语动词特征的分析,将有助于解决纳西语词法和句法的一些问题。
片丁纳西语动词从音节结构看,主要以单音节词为主。从语法层面看,动词的构形手段以黏附和重叠为主。动词重叠主要有AA式、AAAA式、AABB式,重叠可以表示动词的尝试态,持续或反复进行等语义特征。片丁纳西语存在一套较成系统的趋向附置词,根据趋向附置词较核心动词的相对位置,将其分为趋向前置词和趋向后置词,其中表趋向的前置词与动词之间可以插入副词、否定词等其他成分。由于趋向附置词在片丁纳西语中已经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语法化,其句法功能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片丁纳西语有丰富的体标记,体标记具有多功能性,其中较典型的表示反复体的和持续体
都为前置型体标记,与动词的粘附性较低,之间可以插入副词等成分。
在纳西语中较复杂,既可以表示完成义也可以表示反复义。片丁纳西语是分析性较强的语言,但仍可以通过语音内屈折来表示自动和使动的对立,只不过屈折式已成为一种残存现象,而在动词后添加致使标记的分析式是在现代纳西语中占主要地位的使动范畴表达形式。
从动词句法分布来看,可将片丁纳西语连动结构划分为对称和非对称型两种类型,且这两种类型的连动结构都具有丰富的语法、语义特征。其中,非对称型连动结构使用频率较高。连动结构是一种容易引起语法化和词汇化的句法结构,连动结构中的次要动词可以语法化为各种标记,片丁纳西语中不存在连动结构词汇化的现象。
根据Aikhenvald(2004)类型学框架下的示证系统模型,结合片丁纳西语语言事实,将片丁纳西语示证系统分为亲历、推断、传闻、报道、引用五个次类。基于Palmer(2001)的情态分类体系,片丁纳西语的情态也可分为道义情态、能动情态、认知情态三种。情态语义类型可以交叉出现,主观性强的情态类型标记语序上远离动词,主观性弱的情态类型标记语序上靠近动词,而整个句子的情态义由主观性较强的情态类型决定语义。
本书立足于片丁纳西语口语语料,采用国际通行的浸入式(immersion fieldwork)调查方法,实地采录发音人讲述的民间故事、传说、歌谣、自然对话等长篇口语语料,使用莱比锡转写规则比较全面地分析了纳西语动词的句法特征和语义结构模式,从中解释纳西语动词的静态语义规律。
《片丁纳西语动词研究》是在作者博士论文基础上进行的调整和扩充研究。博士论文的选题可谓几经周折,2014年10月选定纳西语作为博士论文的研究对象后,立即启程前往丽江片丁村,进行初期的语言情况调查。因读硕时主要调查侗台语,习惯了侗台语的声调,很难一下子进入藏缅语的语言事实,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记音练习,对纳西语也就慢慢熟练起来了。从2014年10月到2015年8月在丽江片丁村生活了一年的时间,食住在师弟和丽昆家,亲自体验了纳西族的各种节日,亲历了纳西族种植烤烟的全部过程。在这里要特别感谢本书的田野发音合作人和廷武、罗秀红、和丽昆、杨自勤、和积义,感谢他们对母语的保护和对民族语工作的支持与帮助,尤其是师弟和丽昆反复对书中语料进行核对,保证了书中语料的准确性。
感恩导师李锦芳教授,从论文最初的选题,开题的设计及实施,到论文的撰写与修改都给予了细心的指导。在丽江调查期间,导师多次打电话来咨询田野进展情况以及生活方面是否适应。若没有导师的抬爱,也就没有今天以少数民族研究为业的我,家师精髓的学术造诣,严谨的治学风格,让我受用一生。
在北京读书期间,中央民大少数民族语言系浓浓的研究氛围使我深受感染,他们是我学业道路上的引路人,也是生活中真诚的朋友。感谢周国炎老师、丁石庆老师、刘岩老师、石德福老师、罗自群老师,以及每次在食堂讨论问题的朱德康、杨菁、王保锋、和丽昆、曹波、刘希瑞、田洋等学友,十分感谢他们在我研究中给予的启发。
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黄行老师、黄成龙老师、李云兵老师、普忠良老师。黄行老师带领我们在版纳勐腊做田野调查的过程还历历在目,受益匪浅。除了家师的点拨之外,我很有幸聆听了黄成龙老师的类型学课程,并得到黄老师的答疑释惑。感谢李云兵老师在论文答辩时给予的宝贵意见,感谢普忠良老师给予我学术上的启发和便利,能吸收老师们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对我日后的研究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在纳西语研究方面,很有幸结识了和学光教授和法兰西社科院的纳西语专家Alexis Michaud(米可)研究员,米可每次的回复都那么及时而又细致,在此真挚的感谢你们。
感谢父母多年来一如既往的付出和支持,在我每次面临重大选择时,父母永远都是无条件地支持和鼓励,感谢你们。
本书的语料及写作虽为作者亲自田野调查所得,尽管当时作者竭尽全力做了最大努力,但囿于作者个人理论水平不足、语料掌握有限等因素,今天看来一些论述难免粗浅片面,还是有很多地方有待于做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
最后感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任明老师及出版社的编辑老师为本书出版付出的辛勤劳动!
王一君
2020年5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