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队的管家
□谢春晖 于伟
夜深了。
距离天佑医院步行时间约10分钟的一家酒店却异常忙碌,来自浙江的医护人员开始为奔赴“战场”做准备。
他们的准备是从“头”开始的。
那天晚上,医疗队请来了几位理发师。为了工作方便,几乎所有人都剪了头发:女士剪短了长发,男士理了平头。
大家有说有笑,但那些说笑声,更像是在彼此安慰。
一名年轻的护士,把剪下的长发留了一小撮偷偷藏进了口袋;一名女医生盯着掉在地上的长发看了很久。
这一切,陆龙喜都看在眼里。他说,那种感受很微妙,很感动,也很心疼。
这是2020年1月28日深夜。浙江省第二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紧急医疗队的140余人在23点才抵达这家酒店。
陆龙喜是医疗队内的一名后勤保障人员,他所在的后勤保障组每天为进出驻地的医护人员消毒,准备各种生活、医疗的必需品。
可以说,他就像是一名管家,照顾着一线抗疫医护人员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
他不是医护人员,却是与医护人员走得最近的人。
凌晨,医护人员返回酒店
这家酒店总共有26层,医疗队使用了其中的8层,每个医护人员一个房间。
抵达武汉的第二天,医疗队就迅速制定了各项医疗、生活的规章制度,并及时把酒店内外划分成污染区、缓冲区和清洁区,进行分区化管理。
陆龙喜说,这些都是为了让医护人员在驻地生活时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
这支医疗队接管的是天佑医院的3个病区,包含一个重症病区和两个普通病区。最初,医疗队的排班是医生实行三班倒,每8小时一班;护士分为六班倒,每4小时一班。
为了节约防护用品,医护人员一旦进入病房,就尽量在病房里多待一会儿。所以,每班医生的工作时间实际都超过10小时,护士都超过6小时。后来,医疗队把上班时间调整为医生两班倒,护士四班倒。
陆龙喜(左二)和他的同事们
陆龙喜有时候会跟医护人员“唠叨”几句:“不要太拼,要注意休息。”但他听到最多的回答是:“没事,我能挺住,少睡一会儿,或许能多救一个人,值!”
每天,陆龙喜都要在酒店门口协助医护人员进行个人消毒,他能很直观地感受到医护人员的心理变化。
如果病房里的患者情况好转了,医护人员回酒店时话就会很多,脸上都是笑。
如果患者的情况比较糟糕,医护人员的情绪就会压抑不少。他们的疲惫和无力感,陆龙喜感受得到。
特殊时期,医护人员除了在医院工作外,就是在酒店里休息。不少医护人员是第一次来武汉,他们只能透过窗户,望一望这座美丽的江城。
只有下班时那短暂的十几分钟,他们会放慢脚步,感受这座城市的气息。年轻的护士们说,这算是跟武汉“同呼吸,共命运”了。
医疗队的另一位成员——浙江省中医院重症医学科的主治医师黄立权曾发给陆龙喜一则“疫中手记”。
在天佑医院ICU负责危重型患者救治工作的他,记录了这样一个夜晚。
那天,黄立权值夜班,突发情况太多,两名重症患者几乎同时没了血压,ICU里的医生们全力救治,仍有一名没救回来。
凌晨4点才下班的黄立权说,这是他来武汉工作后最紧张的一次值班。等脱下防护服,他取下为了应付内急的成人纸尿裤:“纸尿裤湿了,但不是尿。”手记中的这句话后面,他添上了一个大笑的表情,又添上了一个流泪的表情。
凌晨回酒店的路上,大家基本保持一米多的距离,鱼贯而行。
黄立权是摄影爱好者,他说,这样的深夜,这样的背影,他觉得非常美!但背后,有陆龙喜看在眼里的辛劳。
“太阳应该要慢慢升起来了。”
这是凌晨行走在武汉街头的黄立权的感叹,也是奋战在一线的浙江医护人员共同的期许。
(图片由浙江省第二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紧急医疗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