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是什么在影响孩子的注意力
家长困惑
孩子上一年级了,40分钟的课堂根本坐不住,老师说他不是在玩文具,就是拉着同桌说小话,教室外面一有动静,他准是第一个抬起头来看热闹的。我都怀疑他有多动症了。但是他看动画片的时候又能半天不动弹,我让他起来走走他都不乐意。我该怎么帮他提高学习的注意力呢?
孩子升入小学,正式开始接受学校教育之后,我们能够比较明显地观察到孩子之间注意力的差异。有的孩子能坐得住,但有的孩子就比较活泼好动,注意力难以集中在课堂和书本上,最明显的表现就是难以“撑完”一节课,需要老师的提醒和监督。但对大部分孩子来说,经过小学的入学适应期之后,这一情况有所好转。孩子升入小学中高年级、初中,基本不会有学习时“坐不住”的现象,但这并非全都是因为注意力水平的提高,也有可能仅仅是因为孩子规则意识的增强。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就很难从外部表现察觉孩子注意力的状态,他们可能是在学习,也可能是在走神,在想今天的晚饭、明天的出游。因此,从小学低年级甚至幼儿园阶段开始,我们就需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注意力,避免让孩子养成一学习就不专注、拖拉走神的不良习惯,进而对未来的学习造成持续影响。
在掌握如何提升孩子的注意力水平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影响孩子注意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生理因素,也有环境、兴趣、习惯、父母教养方式等因素。家长需要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了解注意力发展规律,避免外部环境对孩子的注意力的干扰,同时帮助孩子提升内部的注意力品质。
一、不同年龄的孩子的注意力的发展特点不一样
我们要求小学一年级的孩子能够认真投入地坐满40分钟,要求他们看书、学习的时候不能走神分心,其实是在用成年人的标准要求孩子。注意力和其他认知能力一样,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发展,在学前阶段、小学低年级,孩子注意力的发展还很不完善,跟成年人有很大差别。一般来说,孩子注意力的发展会一直持续到青春期,随着大脑功能的不断完善,他们的注意力品质也会逐渐提高。
(一)学生注意的广度在小学高年级接近成年人
注意的广度就是我们在同一时间内观察到的事物。注意的广度越大,我们就能在同一时刻意识到越多的对象和内容。比如阅读一篇文章,成年人可以“一目十行”,迅速把握字词句的联系,理解文章内容。小学生可能就读得非常慢,低年级小学生需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念,随着知识经验的积累,中年级小学生逐渐能一次看整个句子,再往后到了高年级,小学生还能同时注意到句和句之间的联系。
一般来说,成年人的注意广度为4~7个对象。低年级小学生的注意广度为3~4个对象,中高年级小学生的注意广度为5~6个对象,接近成年人。中学生与成年人的注意广度的差异不大,且逐渐趋于稳定。
(二)学生持续保持注意的时间在中学阶段接近成年人
持续保持注意的时间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注意的稳定性。孩子注意的稳定性越高,能专注于学习任务的时间就越久。通常情况下,1岁的儿童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在1分钟左右,2岁的儿童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在3~5分钟,3~4岁的儿童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在5~10分钟,5~6岁的儿童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在10~15分钟,低年级小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大多在15~20分钟,中高年级小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在20~25分钟。进入初中后,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大多在30分钟,接近成年人的40分钟的水平。
注意的稳定性也受到环境影响。在小学低年级,孩子容易受到感兴趣的事物、环境的影响,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抗干扰能力明显增强,专注学习的时间相对更久。
(三)小学高年级学生能够同时注意多个事物
如果我们要求小学低年级的孩子一边听课一边记笔记,家长可能会发现他们根本做不到。所谓“一心二用”就体现了心理学中的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分配是指同时注意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并且不忽略掉任何一个目标,这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一环。课堂上,我们要求孩子能够眼、耳、手、脑相互配合,能注意听老师的讲课内容,能理解老师讲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知识点,能根据老师的要求翻开书本、做练习;到了高年级,学生还要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随时记录课堂上的重点、难点、疑点等。这些都是注意的分配的要求。
注意的分配是发展相对缓慢的一种注意品质。低年级小学生无法同时注意两个以上的事物,只能专注眼前。高年级小学生可以做到同时注意两个以上的事物,基本接近成年人水平。中年级小学生则处于发展的转折时期。这既与学生大脑的发育情况有关,也与其对学习和知识内容的熟练程度有关。
(四)小学高年级学生能够开始主动迅速地进行注意的转移
上完语文课,孩子还沉浸在古诗文的余韵中,但是在下一堂课,他们要迅速调整注意力,投入数学的公式天堂。像这种情况一样,把注意力从一个事物转移到另一个事物的能力,就被称为注意的转移。注意的转移和大脑皮层神经过程的可塑性、灵活性有关,因此,注意的转移的速度会随着人的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加快。通常而言,低年级小学生的注意转移性较差,由一种活动立即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能力欠佳,往往是一种活动进行了很长时间,注意还停留在先前的那种活动上。中年级小学生的注意的转移相对低年级小学生有所发展,到了高年级,小学生就可以根据任务需求主动进行注意的转移。
二、学习动机影响注意力
学习动机是孩子学习力的重要一“翼”,即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学习动机会影响注意力。动机影响行动,这在任何领域都是如此。动机越强烈,做事越投入、越专注;动机较弱甚至毫无动机,则会使个体的行为处于被动、敷衍、随时可以被打扰、终止的状态。
比如,我们前面提到幼儿注意力维持时间非常短,一般也就十几分钟,但是当幼儿遇到感兴趣的玩具、动画片时,他们也能十分投入地玩上很久、看上很久。有些孩子对学习缺乏动机,一到做作业就磨蹭拖拉、马虎敷衍,但是对踢足球兴趣满满,踢一整个下午都会觉得时间过得飞快,丝毫不累。同样是学习,还有些孩子更喜欢数学、喜欢解题,但是不喜欢语文、不喜欢写作文,一到写数学作业就飞快完成,但是写语文作业就拖拖拉拉。这些表现都是动机对注意力的影响。
在小学低年级之前,孩子的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也就是不需要调动意志力的注意,这类注意非常容易被内外部环境干扰,比如,脑海中突然冒出一个跟学习无关的念头、教室外走过一名老师,都能打断孩子的注意。并且低年级小学生有更多的根据兴趣分配注意的倾向,对感兴趣的事情可以投入进去并做很久,对不感兴趣的事情就算开始做,也很容易被打断。从小学中年级开始,孩子的注意逐渐向有意注意发展,也就是能够靠自己的意志抵抗内外部的“诱惑”,让自己持续专注学习。
因此,无论在孩子发展的哪个阶段,学习动机都是让孩子保持学习专注的重要推力。
三、个体差异影响注意力
注意力还受到个体差异的影响。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我们每个人在一天不同的时段都有注意力的“高峰”和“低谷”。家长一定也有这种感受:有的家长在上午的工作效率最高,到了下午就昏昏欲睡;有的家长在晚饭后大脑最活跃,常常能有创新的灵感迸发。孩子也一样,在一天中不同的时间,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水平不同。例如,孩子在上午的注意力集中程度较高,能专注地听课、做作业;但在午饭后,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水平会有所下降,犯困、提不起精神。有研究者对小学五年级孩子每天的注意力水平进行了研究,发现一天中孩子注意力集中情况可以分为三类,分别是昼间型、夜间型和混合型(见表1-1)。
表1-1 小学生不同的注意力日周期类型及表现特点
资料来源:张祥镛.小学生注意力水平周期节律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1993(6):379-373.
因此,家长可以通过观察孩子的注意力集中状态,了解孩子的注意力日周期类型。并且,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孩子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会变得相对规律,能够形成自己的高效学习的作息时间规律。
四、外部环境影响注意力
孩子做作业注意力不集中也可能是因为受到周围环境的干扰。孩子的学习环境是否安静、舒适、光线充足?嘈杂的声音会极大地干扰孩子的注意力。孩子使用的桌椅是否合适?坐姿不舒适会让孩子产生疲劳感。室内的气温和通风状况是否良好?室内温度不适宜、空气不流通会让孩子感到疲劳。这些都是外部环境影响孩子注意力的表现。
外部环境对孩子注意力的影响在小学中低年级之前较为明显。此时孩子处于无意注意阶段,过于丰富的环境刺激、嘈杂的声音都会让孩子很难进入有效学习状态。到了高年级之后,孩子的抗干扰能力增强,但这不意味着其可以对任何环境刺激“免疫”。因此,为孩子提供一个舒适、安静、光线充足且只跟学习有关的环境就显得非常重要。
比如,当我们发现孩子在课堂上坐不住,总是喜欢玩弄自己的文具时,我们就要反思:是不是给孩子买的文具太“好玩”、太新奇,导致文具本身比老师讲课的吸引力大太多?这就提醒家长不要为了追求时髦或者无底线满足孩子的猎奇心理,给孩子买新奇的文具。文具只要承担简朴的书写、修改功能就可以。再如,我们常常抱怨孩子学习不专心,但是当孩子关上门写作业的时候,家长是不是频繁打扰、嘘寒问暖?比如,隔五分钟就要送水果、问进度。人为打断孩子的注意力,会让孩子花费更多的时间进行注意转移。这样的话,他们再次进入学习状态就很难了。
另外,家长的榜样作用也是外部环境的重要内容。家长在家做事是否专注认真,是否做了一会儿事就“刷手机”、玩电脑,是否能够做到投入、专注地阅读、工作、做家务,这些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做事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