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53章 贞祐南迁
不死心的铁木真,在精心策划下,多路并进对金国展开更加猛烈的攻势。另一路在长子术赤、次子察合台、三子窝阔台率领下,在汪古部首领阿剌兀思剔吉忽里的引导下,攻入了金朝的西南路。
这一路蒙古军势如破竹,连续攻克了净、丰、云内、东胜、武、朔等重要据点。蒙古军在这些州郡内大肆烧伤抢掠,给当地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这也是蒙古大军一直以来的既定作战方针,即打完抢完就走,宁抢错不放过。在完成了对这些地区的破坏后,蒙古军按照预定的计划,从容地撤离了这些州郡。
在接下来的两年间,铁木真继续率领蒙古大军对金朝进行多次侵扰,展现出了他灭金决心。他深知,只有通过持续的打击和抄掠,才能不断削弱金朝的实力,为最终的胜利奠定基础。
在这两年中,铁木真多次重创金军,使得金朝在军事上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他不仅攻击了金朝的河北中路、大名府等重要地区,还深入到山东、东西路等地,给金朝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三次攻金时,铁木真和他的幼子拖雷亲自率领中军,对金朝的重要地区进行了猛烈的攻击。他们成功攻取了金河北中路、大名府等地,进一步扩大了蒙古的领土范围。
同时,木华黎也率领一支军队攻陷了密州(今山东诸城)。然而,由于木华黎对当地军民的抵抗感到痛恨,他下令破城后尽屠其城,这一行为虽然展示了他的残酷一面,但也进一步加剧了蒙古与金朝之间的仇恨和敌对情绪。
金国作为中原大国,曾经展现出了其强大的实力,不仅曾痛击了富庶的宋朝,迫使其南迁并称臣,还在一段时间内主导了中原的政治格局。然而,随着历史的演进,金国在面对立国不久的蒙古铁骑时,却显得力不从心,被打得落花流水,几无还手之力。这其中的原因确实值得深思。
1214年春季,铁木真率领蒙古大军集结于金中都燕京北郊,气势如虹。他深知金国此时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于是决定借此机会向金国施加压力,以获取更多的利益。
铁木真派遣使臣前往金国,以撤军为由,向金国索要子女玉帛。使臣在金国宫廷中,面对着金国君臣,语气坚定而又不失礼貌地说道:“我汗率领大军前来,并非为了与金朝为敌,而是希望两国能够和平共处。如今,我汗有意撤军,但在此之前,希望金国能够赠予一些子女玉帛,以表诚意。”
金国君臣听后,面面相觑,心中五味杂陈。他们知道,此时的金国已无力与蒙古大军抗衡,若不满足铁木真的要求,恐怕会引来更大的祸患。然而,将子女玉帛赠予蒙古,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种巨大的屈辱和损失。
经过一番商议,金国君臣最终决定妥协。将卫绍王的女儿歧国公主献给铁木真,并贡献大量童男女、金帛、名马,还派丞相完颜福兴礼送铁木真出居庸关。虽然心中充满不甘和愤怒,但他们也明白,这是为了保全金国的生存和利益所做出的无奈之举。铁木真收到金国的赠礼后,十分满意。
金国宣宗完颜珣站在城头,远眺那浩浩荡荡的蒙古大军,心中五味杂陈。他知道,河北、山东的州郡已经被蒙古铁骑践踏得残破不堪,百姓流离失所,生灵涂炭。眼前的燕京,虽是金国的都城,但也随时再次遭受蒙古大军的侵袭。
面对这样的局势,宣宗深感无奈和恐惧,他害怕蒙古军队再次卷土重来,将金国的江山彻底摧毁。于是,在深思熟虑之后,他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迁都。
他命令太子完颜守忠留守燕京,自己则率领宗室成员迁往南京开封府(即汴京,今河南开封)。这一行动,史称“贞祐南迁”。
迁都的决定,虽然暂时避开了蒙古大军的锋芒,但也给金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迁都过程中,大量的官员、士兵和平民百姓跟随宣宗南下,沿途的艰辛和困苦难以言表。而留在燕京的完颜守忠,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他要守卫这座孤城,抵御蒙古大军的随时进攻。
“贞祐南迁”虽然暂时保住了金国的社稷,但也使得金国陷入了更为深重的危机之中。迁都后的金国,内部矛盾激化,政治腐败加剧,经济凋敝不堪。而蒙古大军也并未因此停止对金国的侵略,他们继续南下,对金国的土地和人民进行掠夺和屠杀。
元太祖十年(1215年)五月,中都终于失陷,铁木真随即派遣失吉忽秃忽等将领将城中的金银、珠玉、锦缎等财物尽数运往大营。为了巩固对中都的统治,铁木真任命札八儿火者为“黄河以北铁门关(居庸关)以南天下都达鲁花赤”,与石抹明安共同镇守中都。
最为可贵的是,在这场战斗中,铁木真还获得了金朝重臣契丹人耶律楚材,后续他的才华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被委以重任,成为了蒙古帝国重要的辅臣之一。
在征金的过程中,铁木真采纳了石抹明安、王揖等人的建议,将屠杀改为招降,这一政策转变使得金军望风而降,大大减少了战争的阻力,加速了征服的进程。
同时,为了适应攻城战的需要,铁木真还积极采纳部将的建议,逐步建立了炮军。在攻城战中,炮军以炮石为先,一次用炮即达数百石,迅速破城,大大提高了作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