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檗流芳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一

廖深基

始建于唐贞元五年(789)的福建福清黄檗山万福寺,是日本佛教黄檗宗的祖庭,也是黄檗文化的滥觞之地。其山以盛产黄檗树而得名。自唐以降,高僧辈出,天下闻名。

唐代希运禅师出家于此,得法后在江西宜丰开辟第二座黄檗山,其嗣法弟子义玄力弘“黄檗宗旨”,创立临济宗,因而兼得临济祖源之美名。

明末临济宗高僧密云、费隐和隐元大师接力住持福清黄檗山,重兴祖道,扩建伽蓝,僧众达千余人,使福清黄檗山成为中国东南名刹,隐元因此被尊为一代僧杰,名扬海内外。时值清兴明亡之际,基于传统海上丝绸之路的中日民间海上贸易乘机崛起,许多贸易商人和移民滞留日本长崎,形成唐人社会。他们出于信仰需要,盛情邀请隐元东渡扶桑弘法,成为推动中日文化交流融合的一大契机。

作为一代高僧,隐元潜心修行,博学多才,名实俱备,大机大用,俨然成为明清先进文化的代表,其弘法事业激发了日本僧俗吸收中国文化的热情,获德川幕府尊崇,得以赐地创建京都黄檗山万福禅寺,开出日本禅宗三大宗派之一的黄檗宗。1673年,后水尾上皇赐号隐元“大光普照国师”,标志着黄檗宗在日本佛教界的地位盛极一时。

在隐元之后,黄檗僧持续东渡达百多年,他们在两国“海禁”和“锁国”的特殊年代,以民间的力量,将明清文化源源不断传入日本,影响佛教内外,波及江户时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经过吸收融合,形成一种崭新的文化现象。从佛教内部的禅风戒律、法式仪轨、丛林制度,到佛教以外的建筑、雕刻、绘画、书法、篆刻、印刷、音乐、语言、文学、饮食、煎茶、制药、医学等,无不打上浓重的黄檗印记,所以,日本学者称之为“黄檗文化”。

“黄檗文化”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开出的一朵友谊之花,是福建地方文化在日本的移植与光大,是中日两国人民友好往来和文化互鉴的历史见证。隐元的开放精神,值得后人传承。隐元的文化自信,值得后人敬仰。隐元所传播的中国传统文化,仍可作为发展中日友好的历史资源。

福清是隐元的故乡,是黄檗文化的发源地。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位于福清境内,加强地方文化的研究、传承、创新,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2015年,习近平主席在中日友好交流大会上对隐元的历史功绩给予高度评价。地方各界由此更加重视黄檗文化。又得有志之士慷慨解囊,千年古刹万福寺正重获新生。

在福建省大力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的新时代,在黄檗祖庭重兴之际,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成立黄檗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旨在凝聚力量,协同探索,以打造黄檗文化研究高地和特色新型智库为目标,积极推进黄檗文化的跨学科、跨国界应用研究,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和国家对外文化交流提供咨询服务和决策参考。为更好地展示研究成果,研究院成立了“黄檗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丛书”编委会,将陆续出版系列丛书。

2017年5月,在黄檗山万福寺、福清市社科联等单位大力支持下,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举办了首届黄檗禅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高级论坛,邀请国内外相关领域知名学者及佛教界高僧,进行跨国界、跨学科的高层次学术交流与研讨,获得圆满成功。大会共收到国内外专家学者论文18篇。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杨曾文教授、日本关西大学松蒲章教授、厦门大学王荣国教授、日本法政大学王敏教授、日本长崎大学王维教授、日本武藏野美术大学廖赤阳教授、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李斗石教授、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吴章燕副教授、日本京都大学余项科博士、浙江工商大学许海华博士等在论坛上发言。厦门大学吴光辉教授、福建师范大学谢重光教授、福建省社科院历史所刘传标所长等任嘉宾主持。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释纯一法师、香港湛山寺释莲海法师、日本滋贺县米原市永明寺住持住谷光和法师、福清黄檗山万福寺住持释悲昇法师等也参加研讨。专家学者和高僧大德们充分发掘日本原始资料,从多角度、多层面钩沉索隐,对黄檗文化的内涵、外延及其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关系做了全新的阐释,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为展示论坛成果,“黄檗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丛书”编委会决定把参会论文编辑出版,以进一步推动黄檗文化的研究与交流。

本论文集的出版,是“黄檗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丛书”的开篇之作,值得庆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