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作为人的基本属性和基本活动,消费是人在处理人与自然、社会及自身的各种关系中谋求“人”的发展的一种存在方式,是人实现自我、完善自我的手段。消费的本质是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马克思认为,消费作为对需要的满足,是人的“感性展现,就是说,是人的实现或人的现实”。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大学生消费观和消费行为的发展变化,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当前甚至将来整个社会消费观和消费行为的发展变化。大学生的消费意愿强烈,消费意识超前,消费行为多样。由于价值观和消费观尚未成熟、稳定,缺乏独立的经济来源,以及西方消费主义等不良影响,部分大学生的消费观产生偏差、扭曲甚至异化,出现奢侈、过度、炫耀、符号消费等非理性行为。网络借贷引发的一系列校园极端事件,给大学生身心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风气和生态环境等带来诸多不利影响。本书通过论述马克思主义消费思想,借鉴我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消费思想的合理内容,对大学生消费观和消费行为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大学生消费观和消费行为的现状与问题,提出大学生绿色消费观教育的实施路径,旨在引导大学生树立绿色消费观,养成绿色消费行为,推动全社会逐渐形成绿色消费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为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观引导路径提供参考。
本书分为绪论、七章主体内容和结语等,具体如下。
绪论:主要阐述研究的背景、意义,对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和评价,从中找寻进一步深入探讨的空间。介绍研究的主要思路、基本方法、创新之处。
第一章:绿色消费观教育的理论基础。介绍马克思主义消费思想、绿色发展理念、中西消费思想等内容,为开展大学生绿色消费观教育提供理论指导。马克思的消费思想是在他对其所处时代的资本主义社会消费问题进行剖析和对资产阶级消费理论的批判中逐步产生的,内容包括消费与人、自然、生产、分配、交换等的辩证关系,蕴含“生态消费”“绿色消费”等消费观念。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胡锦涛、习近平都充分肯定消费对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同时指出勤俭节约、适度消费、反对浪费的重要意义。绿色发展理念是党中央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发展理论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的发展理念,能够真正解决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
第二章:消费和绿色消费观概述。阐明消费的内涵、功能及其价值悖论。消费是个人、组织等主体,基于生存、享受、发展等需要,占有、使用和消耗资料、资源、产品、服务等客体的行为和过程。消费具有能动性、发展性、现实性、双刃性等特点,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促进经济增长的力量源泉、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和精神境界的重要手段、标示身份和社会认同的重要方式。非理性消费会造成与生态、社会公平、幸福、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背离。绿色消费观有别于传统、保守的消费观,是一种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充分考虑消费对人类自身、经济发展、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后代人等影响,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可持续的消费方式,旨在实现人与人、社会、自然和谐共生的消费观。消费观与消费行为的关系是消费观决定消费行为,消费行为影响价值观。
第三章:大学生消费观的变迁过程及现实特征。介绍传统消费观和现代消费观对大学生消费观的影响。传统消费观的发展分为:外力催生的消费观转型、计划经济抑制消费需求、改革开放引发消费革命等阶段。现代消费观的特点表现为政策引领消费热潮、消费结构转型升级、新兴消费蓬勃发展、共享消费渐成趋势、绿色消费逐渐兴起、服务消费持续旺盛等。大学生消费观的变化历程可以概括为:“60前”大学生,传统节俭的消费观;“60后”大学生,务实分化的消费观;“70后”大学生,开放包容的消费观;“80后”大学生,追求品质的消费观;“90后”大学生,多元个性的消费观;“00后”大学生,注重体验的消费观。
第四章:大学生消费观和消费行为现状分析。对全国40所高校大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消费具有以下特征:总体消费水平偏高,呈现两极分化趋势;以生存消费需要为主,追求享受发展消费;消费观总体较为理性,趋向多元个性消费;消费计划不够明确,勤俭节约意识淡化;消费场域转向网络,热衷移动支付消费;不排斥网络借贷,借贷风险意识淡薄。大学生存在消费需求旺盛与经济尚未独立、跟风从众消费与崇尚个性消费、合理适度消费与异化畸形消费、浪费消费有余与绿色消费不足、消费欲望强烈与消费知识欠缺等矛盾。
第五章:大学生消费观的影响因素和偏差原因。大学生的消费观受经济发展状况、社会制度政策、科学技术革新、消费文化引导等因素影响。经济发展状况对人们的消费观和消费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实行的社会制度和社会政策,对人们的消费观、消费行为等具有较大影响。科学技术革新带来全新的消费模式,颠覆人们以往的消费观,重构人们的消费行为。消费文化通过倡导不同的价值取向和不同的消费观,发挥消费对人的促进或阻碍作用。大学生消费观偏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大学生价值观的错位;二是高校消费观教育的缺位;三是家庭引导的失位;四是消费主义的侵蚀;五是网络平台的诱惑。
第六章:大学生绿色消费观教育的原则和内容。大学生绿色消费观教育应坚持主导性、综合性、针对性、参与性的原则。主导性是指高校要坚持大学生绿色消费观教育的一元主导性,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大学生消费观,帮助大学生在多元中立主导、多样中求共识、多变中定方位,自觉校正价值观、消费观。综合性是指高校要综合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内部各要素的特点以及环境因素影响的复杂性特点,同时或先后选择一种以上的教育方法运用于大学生消费观教育过程,形成整体性优势和综合性效果。针对性是指高校要根据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性格特征、家庭情况、发展需求等,分析不同大学生消费观存在的问题,因人而异地进行绿色消费观教育、引导工作。参与性是指高校将绿色消费观教育内容“不露痕迹”地隐含在预设好的教育情景中,引导大学生通过参与活动、自我学习、实践反思等方式,不知不觉地接受正确消费思想理论和行为规范的方法。大学生绿色消费观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态文明教育、绿色生活方式教育、消费伦理教育、金融理财知识教育、网络消费教育、消费法律法规教育等。
第七章:大学生绿色消费观教育的路径。第一,价值引领,构建完善的教育体系。一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大学生绿色消费观教育工作;二是以绿色发展理念指导大学生绿色消费观教育工作;三是以全员化方式推进大学生绿色消费观教育工作。第二,课堂教学,建构系统的教育内容。一是创设绿色消费教育课程体系;二是推动绿色消费教育教材建设;三是创新绿色消费教育教学方式;四是彰显教师绿色消费知行示范。第三,整合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一是开展绿色消费主题教育;二是强化绿色文化环境建设;三是抵制西方消费主义思想。第四,用好网络,拓展线上线下融合的教育模式。一是开辟大学生绿色消费观教育的网络阵地;二是开发大学生绿色消费观教育的网络产品;三是筑牢大学生绿色消费观教育的网络防线。第五,联手家庭,打造家校联系的教育格局。一是传承节俭的优良家风;二是发挥家长的表率作用;三是培养子女的自立品质。第六,净化风气,优化外部的教育环境。一是发挥政府完善绿色消费制度保障的作用;二是强化媒体营造绿色消费舆论的责任。
结语:对研究内容进行总结,提出一些今后继续探讨的方向,如大学生借贷消费的“度”的问题、绿色学校创建的问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