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建研究
新时代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协同建设研究[1]
关平 郭一宁[2]
摘要: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高校思政工作需要重点把握的两大主题。充分发挥党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引领作用,推动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协同建设有助于增强高校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提升育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党的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 协同建设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崇高使命。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历来是高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为高校的良好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政治保证,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新时代,随着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推进,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迎来了新的契机,但同样面临现代化改革浪潮和社会转型带来的冲击。高校要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高度,深刻认识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协同建设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学的重要意义,将高校党建、思想政治教育同学生的成长成才、个人价值的实现紧密相连,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水平和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一 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协同建设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中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3]这一重要讲话指出了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必须坚持的政治方向,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必须坚持的政治品格。只有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高校才能肩负起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才能真正办好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大学。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高校党建在推动高校教育事业创新发展、引领教学育人方向、推动和谐校园建设方面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高校党委充分发挥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作用方面,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高校党委必须自觉地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根据自身办学实际,积极探索党建工作的新办法、新思路,发挥好党组织的领导、动员和推动作用,确保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更加有效地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服务于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二)有利于高校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
党的理论体系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经验的科学总结,凝结了几代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随着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的不断深入,我国已经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新境界。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党建在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和发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不断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高校是把握社会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各种文化思潮在这里汇集碰撞,如何更好地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成为重要的课题。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特别是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教学和研究中的指导地位,加强正面舆论宣传,着力思想引领,是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始终保持正确政治方向、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的根本保证。
(三)有利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创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立德是育人工作的根本所在。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生力军,承担着伟大的时代使命,这要求高校坚定不移地抓好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学生头脑,将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优秀建设者和接班人,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当前,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推进,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但同时,中国的快速发展也引起西方一些国家的不安和猜忌,一些反华乱华势力、一些利益集团与一些思想借助各种机会,利用敏感话题,恶意炒作,非议中国的发展道路和意识形态,制造各种矛盾,妄图混淆视听,处心积虑地弱化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指导地位。在这种形势下,高校党建工作的引领作用开始凸显。高校必须以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的原则,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积极探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路径,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师生头脑,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办学育人全过程,为学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
二 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协同建设的基本路径
(一)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完善协同领导机制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意识形态的基本属性,必须立场坚定、旗帜鲜明。高校党委承担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全面负责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统筹整合学校各领域、各层级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加强整体谋划和顶层设计,构建以党建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各方面。高校党委要定期召开思想政治工作形势分析会,积极开展社会热点分析活动,了解师生思想动态,制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计划。高校着力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日常管理、组织保障、体制机制建设等方面下功夫,从广大师生面临的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结合社会发展的趋势、规律和青年大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与形势和政策相契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力“大思政”,构建“大格局”。
(二)以思想建设为基础,整合协同教育资源
思想政治工作是强化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途径。高校党委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把加强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教育全校党员和广大师生;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教书育人全过程,创新形式,深入推进,引领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统筹推进党建课堂、思政课堂和专业课堂同向同行、同频共振,打造全课程协同育人格局,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三)以组织建设为保障,优化协同教育平台
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全面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以及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工程,是高校党的全部工作的基本依托。抓好党建工作,努力把各级党组织锻造得更加坚实有力,各级党组织应发挥坚强战斗堡垒的作用。一方面,着力加强二级党组织班子建设,提升基层党政领导班子的政治素质,充分发挥其在学校人才培养和改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完善党支部设置和优化运行机制,教师党支部建在教研室、学术团队、科研平台、课题项目组,与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紧密结合;学生党支部延伸到社团、公寓、实践基地,推进“导师+支部”“项目+支部”“团队+支部”等实体模式建设,让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入学生学习生活。同时,选优配齐党支部书记,大力推进“党建+学术”“党建+业务”“党建+思政”等各类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建设,构筑协同育人项目平台,调动学校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工作。
(四)以制度建设为根本,激发协同创新活力
制度建设是党的自身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规范党的执政行为、保持党的先进性等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不断加强制度体系建设,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促进高校党建工作发展的有力保障。坚持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高校党委各项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把高校党的领导全面贯彻到党管办学方向、党管宣传、党管舆论阵地、党管干部等各个关键环节。制定、实施校领导联系二级学院、处级干部联系班级、政工干部联系学生等政策,切实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落实。同时,以制度建设为抓手,探索出台有关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规章制度,用党的理论的创新成果和制度成果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与时代特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适应的制度体系,这有助于营造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环境,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化、科学化水平。
三 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协同建设的实施策略
(一)提高政治站位,严守意识形态主阵地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等一系列重要理论表述,为新时代高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高校党委要切实承担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推进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高校师生的引领力和凝聚力,增强高校师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严格落实“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的明确要求,积极防御非主流意识形态的蓄意渗透,不给违反宪法和法律的错误观点和言论提供传播渠道;主动占领互联网阵地,健全统筹、研判、联动、处置机制,从源头上阻断非主流意识形态信息的不良传播,坚持正面舆论导向。
(二)加强思想引领,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性质和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育人、铸魂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内核与旨归。党建文化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高校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以理想信念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素质教育为依托,将党建研究的新理论和党建创新的新成果融入其中。在教学中注重学术话语与生活话语之间的转换表达,善用生动形象的小故事、时事案例和先进典型事迹,通过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更有感染力的表述来“说事明理”,积极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并真正为大学生所理解、所接受、所认同。
(三)整合教育资源,完善协同育人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具备宏观视野和系统思维,以党建为核心,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探索构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育人体系。由高校党委统一组织领导,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委员会等制度性协调平台,保障组织部、宣传部、学生工作部、研究生工作部等各个部门的工作的衔接,有效整合资源,形成针对性强的检查、评估、督导、激励体系。按照教育部要求,完善选拔、培养、激励机制,保证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和党务工作队伍人员配备,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统一起来,发挥合力,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大思政”工作格局。
(四)拓展教育平台,推动多元化载体创新
要扎实有效地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就必须主动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更好地承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加强人才培养改革方案的顶层设计,拓展教育平台和传播载体,有针对性地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各类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变挑战为机遇,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教育发展路径。通过创建慕课、创客、博客专栏等推广网络教学,利用“两微一端”等新型载体,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来,打造“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以党建为引领,推选一体化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组织优秀党建品牌进行公开遴选展示,举办“榜样的力量”等主题教育活动;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基地,组织参观调研、社会实践,提供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等,实现大学生实践活动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
参考文献
[1]邓婵娟:《新时代多维协同视角下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党史博采》(下)2019年第1期。
[2]李晓霞:《新常态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新思路》,《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6年第8期。
[3]张中旺:《构筑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协同体系》,《教育教学论坛》2018年第38期。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of Party Building and Ideological-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in the New Era
Guan Ping,Guo Yining
Abstract:Party building and ideological-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re the two major themes that colleges need to focus on.Giving full play to the leading role of Party building in ideological-political work,promoting the integrated construction of Party building and ideological-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will be conductive to enhancing the creativity,cohesion and combat effectiveness of Party organizations in colleges,and improve the pertinence and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
Keywords:Party Building;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Collaborative Construction
[1]本文为大连市社科联2018年党史党建类一般课题“新时代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融合创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8dlskyb145)的研究成果。
[2]关平:大连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直属党支部书记、副院长,研究方向为党建及思想政治教育。郭一宁:大连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协商民主理论及统战理论。
[3]《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2018-09/10/c_11234084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