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声乐界流传的四种唱法
2003年,笔者当时就职的中央电视台西部频道首次推出了一项大型赛事活动—“CCTV西部民歌电视大赛”,本次大赛第一次将中国“原生态”民歌演唱比赛纳入国家级比赛平台,笔者有幸作为此次大赛总制片人、总导演参与策划实施了此次比赛,并且第一次拒绝学院派歌手参加,随后“原生态唱法”被更多人熟知,如果当时要以“原生态唱法”命名,还应当包括我国丰富多彩、形式繁多的民间音乐的各种类型,除了民间歌曲外,还有民间戏曲演唱、民间曲艺(说唱)演唱。直至今日,国内也未能继续举办戏曲“原生态唱法”、曲艺“原生态唱法”的比赛,实属遗憾。
总体上说“原生态唱法”是最接近民族、民间的没有经过太多修饰的一种唱法,它是民族唱法的雏形和起源,而民族唱法是在继承我国民族传统唱法的基础上,借鉴了系统科学美声唱法的特点,经过不断实践、不断总结出来的一种近乎完美的唱法。两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它们同样来自中国这片土壤,民族唱法从原生态发展而来,以民族音乐素材和中华民族的审美观点为载体,以科学的发声方法为手段,逐渐形成了一种成熟完善,内容丰富的演唱体系。从某种意义上又可以说原生态唱法也属于民族唱法的一种,两者如今在音乐事业繁荣发展的今天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随着信息时代的互通和交流,使得蓄力已久的两种唱法在这一时间点上同时绽放,并表现出了特有的旺盛的生命力。
原生态唱法指的是歌手用本民族、本地区的方言演唱本民族、本地区的民歌,其发声的技巧保持原汁原味,展示了浑然天成的民族风格、地域特点和表演方式,形成独具特色的自然美感和演唱趣味,这就是原生态唱法的魅力所在。
广义地讲,是指包括戏曲、曲艺、民歌和具有这三类风格歌曲的演唱方法;狭义地讲,主要指演唱民族风格较强的声乐作品时运用的技术方法与规律,是“民族民间唱法”与“中西结合唱法”高度融合的产物。其重要特点在于:在提炼和继承传统唱法的基础上,借鉴和吸收了西洋唱法中的某些优秀技巧,从而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科学发声方法。民族唱法注重声音的民族性,音色较真实、明亮、靠前,吐字清晰,音调多高亢嘹亮。
民族唱法来自人民之中,它既继承了传统的戏曲、曲艺、民间演唱艺术的精华,又根据当代人的审美要求,吸收了美声的先进科学发声方法,根据民族的情感、民族的语言、民族的音乐风格、民族的文化及其审美发展形成的学院派演唱方法。
中国民歌源远流长,风格多变,历经数千年沧桑,随着历史的年轮不断地翻新、前进,中华民族也随着历史长河不断地发展、变化。但不管如何变迁,中国民歌依然会以独特的魅力和迷人的风采,在中华大地永远地绽放,而民族唱法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基石,以科学的方法为手段,必将更加成熟,更加完善,立足民族走向世界。
这个词出自意大利语Bel canto,意思是精美、优美的歌唱。是一种着重声音华彩优美,咏叹性重于朗诵性或戏剧性的歌唱方法。其显著特点在于通过人体解剖学所倡导的一系列方法—迫使发声器官以最精细和最微妙的变化来进行自我调整,从而获得与人类语言有关的音质、强度、音色以及共鸣相互协调的有乐感的声音,再由这些声音来积极参与音乐形象的表现,从美声技巧的效能中可以建立起这些概念。
美声区别于其他唱法的最主要特点就是美声唱法是混合声区唱法,它是全腔的运动、全通道的唱法,也可以说将身体的所有零部件都用在其中,而其他的唱法只是用了其中一部分。它采用了比其他唱法的喉头位置较低的发声方法,因而产生了一种明亮、丰满、松弛、圆润,而又具有一种金属色彩的、富于共鸣的音质;其次是它注重句法连贯,声音灵活,刚柔兼备,以柔为主的演唱风格。
因此,美声唱法注重发声的科学性,特别讲究声音,追求声音的光彩、力度和连贯、流畅、柔美。要求气息通畅,高、中、低三个声区统一,音域宽广,声音幅度大,嗓音中始终含有增强音响的“微颤”(Vibrato),即弦乐器上“揉弦”般的效果。颤动的幅度比其他唱法也大,声带及喉部肌肉的紧张度较其他唱法小一些。
流行唱法是“流行歌曲唱法”的简称,是指演唱流行歌曲所用的演唱方式,又称通俗唱法。其演唱技巧有气声唱法、柔声唱法、直声唱法、喊声唱法等几种。从演唱的风格角度,大致可分为劲歌型、柔美型和艺术型三大类。通俗唱法在早期一般以清唱为主,共鸣运用不多,喉咙不要求打开,呼吸运用普遍较浅,声音自然流畅,无多大修饰,音域不宽,声带及喉部肌肉用力较多。但注重情感表达,有重情轻声的倾向,表演具有随意性。随着流行音乐的发展,如今的唱法越来越多样化,对气息、技巧的运用要求越来越高,演唱难度也大大提升。流行演唱的声音美学大致有四个特征:一是音量的节约,二是声音靠前,三是声音中伴气,四是高音区的拟真。
我们分析流行音乐基本唱法的美学特征时发现,美声唱法强调声音的圆润,透明,用洪大而优美的高音打动听众,它强调发声的科学性,使胸腔、咽腔、头腔的共鸣成为一体,自然、松弛地将声音输送出来,在自我检查的过程中,演唱者要注意用这样的标准来判断自己。
民族唱法虽然也强调声音的明亮和穿透力,但由于民族歌曲的特殊韵味和中国汉字字韵的复杂性。演唱时的音量不是单纯地追求洪大,而是侧重于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的表现。在流行歌曲的歌单里,用较为流行的唱法演唱中国民歌的情况越来越受到欢迎。业内人士将这种民族风格的流行歌曲称为“民通”,然而真正把流行演唱表现得十分出色的人又寥寥无几,这是由于人们对流行演唱的特殊技巧不了解造成的。
流行演唱在音量和音质上还原生活,因此更易于表现内心真切、细腻的情绪,由于音量的节约,声线可以更加灵活,更便于使用装饰音、颤音等技巧。因此,用流行歌曲演唱方法来唱民歌,不但可以保持民歌的韵味特点,还可以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高音区的拟真是比较难的,我们通过基本共鸣的训练之后,音域得到了拓宽,但是流行演唱的高音还要与美声、民族唱法有所区别。比如《少年壮志不言愁》这首歌,高潮处有一句:“金色盾牌热血铸就。”用美声唱法就应贯穿共鸣特点,音色追求明亮、圆润,松弛,而流行演唱却要追求高音处还原真实,让你感到是一种真实的呐喊,甚至是没有任何修饰的嘶喊。然而,这真实的背后是演唱者反复训练、反复推敲得来的一种技巧,这种技巧蕴藏于自然形态之中,是一种入世历练、出世质朴的歌唱境界。流行演唱是让声音的技巧在挥洒自如、轻描淡写的表现中不经意地流露出来,这一美学特点必须清楚。另外,不管我们使用什么唱法,都要做到声线的统一,所谓“学时连成片,用时一条线”,就是要求我们保持唱法纯度,不能用流行演唱唱中低音区,再用美声唱法唱高音区,也不能用美声唱法唱中低音区,到高音时却声嘶力竭,使声线不能统一,风格就更谈不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