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预《春秋经传集解》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研究目标及相关说明

一 研究目标

在经学研究中,《春秋经传集解》是一个热点。据林庆彰《五十年来的经学研究(1950—2000年)》统计,相关杜预注的研究论文8篇,是《春秋》学研究的重心。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学术问题的完全解决,笔者以为《集解》可开掘的空间仍然巨大。本书拟从以下六方面略作探索。

其一,对杜预的家世、生平及《集解》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考辨论述。譬如,杜预与家族《左传》学的关系,杜预著述的整理,《集解》的撰著时间,《集解》产生的政治、学术背景,《集解》的命名等。

其二,从古籍注释学的角度,揭示杜预注释《左传》的方法和特点。从多角度的大量例证中抽绎杜预注释《春秋》《左传》的规律,揭示这些特点与杜氏知识结构与学术修养间的关系。

其三,详细解析杜预以《左传》解《春秋》的经学体例。此为本书的核心内容之一。杜预《左传》学的最大贡献是建构了以《左传》为中心的解经理论。因此,杜预新《春秋》观的形成,“三体五例”学说的建构等皆为本书的重要议题。尤其将深入讨论历代纠葛不清的“五十凡例”解经问题。

其四,探索《集解》中的核心经学问题。“赴告”说是杜预解决《春秋》《左传》叙事参差的主要方法,而“旧史”说着重消解《公羊》《穀梁》的一字褒贬说,因此,本书将详辨此二说。

其五,探讨《集解》中涉及的经学史问题。如杜预所谓“周公作凡例”说与“三代五霸”说,本书将梳理其源流。

其六,围绕杜预《集解》的基本文献问题远未穷尽,本书就杜预的生平、《集解》的版本、校勘诸问题略加探索。

二 相关说明

本书所用《春秋经传集解》以上海书店1989年影印的《四部丛刊初编》本为主,断句标点主要参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春秋经传集解》,辅之以巴蜀书社2008年影印竹添光鸿《左传会笺》与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标点本《十三经注疏》之《春秋左传注疏》[110]。所引《春秋左传注疏》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影印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同时参考台湾艺文印书馆2007年影印阮刻本[111]。由于本书所引为注疏合刻本而非为孔颖达《春秋正义》单疏本,故引孔疏时称《春秋左传正义》或简为《左传正义》。本书对《春秋》《左传》及杜预注征引甚繁,因此,引文出自《春秋经传集解》之内者,不再标注页码。而所用其他著述,一律注明。


[1] 南宋以来多将注疏合刻,先有宋庆元六年(1200)绍兴府刻八行本《春秋左传正义》三十六卷,后有南宋建安刘叔刚刻附释音《春秋左传注疏》六十卷,此后六十卷注疏本成为最通行的《左传》注疏本。

[2] 此仅为范宁标明“杜预”姓氏的条目,至于暗引杜注者远多于此。

[3] 此数目包括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与《春秋释例》。

[4] 郑达炘:《西晋的兴造之臣——杜预》,《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4期。为求行文客观,本书对前辈学者均不加尊称,在此深表歉意。

[5] 尚志迈:《杜预其人——读史札记》,《张家口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3期。

[6] 段秋关:《西晋法律家杜预》,《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84年第2期。

[7] 李秋芳:《试论杜预的农业贡献》,《农业考古》2006年第1期。

[8] 张晓彤:《西晋的军事谋略家杜预》,《军事历史》1992年第6期。

[9] 李鄂荣:《杜预的地壳变动思想及实践》,《中国地质》1986年第12期。

[10] 李迪:《略论杜预的科学技术工作》,《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第3期。

[11] 叶政欣:《春秋左氏学世家杜氏三世年谱——杜畿、子恕、宽、孙预》,《庆祝施之勉先生九秩晋五诞辰论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版。

[12] 文慧科:《论杜预在政治上的改弦易张》,《许昌师专学报》2001年第6期。

[13] 文慧科:《杜预研究》,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

[14] 赫兆丰:《杜预生平事迹新考》,《中南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

[15] 杨博文:《杜预和〈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江西社会科学》1988年第4期。

[16] 洪廷彦:《试论杜预的“左传”癖》,《中国历史文物》1999年第2期。

[17] [日]前岛佳孝:《2005年日本的魏晋南北朝史研究》,胡宝华译,《中国史研究动态》2007.9.24—30。[日]渡边义浩:《杜预的〈左传〉癖与西晋正统性》,《六朝学术学会报》6,2005年;《杜预的谅闇制与皇位继承问题》,《汉学会志》44,2005年;《杜预的春秋长历》,《东洋研究》155,2005年。

[18] 王晓毅:《司马炎与西晋前期玄、儒的升降》,《史学月刊》1997年第3期。

[19] 孙宝:《杜预的儒家文艺观及其实践和影响》,《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20] 孙赫男:《〈左传会笺〉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21] 黄建宁:《〈左传〉杜注敦煌残卷研究》,《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22] 李索:《敦煌写卷〈春秋经传集解〉校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23] 李索:《敦煌写卷〈春秋经传集解〉异文研究》,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24] 许建平:《敦煌经籍叙录》,中华书局2006年版。

[25] 张涌泉、许建平:《敦煌经部文献合集》(二),中华书局2008年版。

[26] 虞万里:《阿斯塔那三三二号墓文书〈春秋经传集解〉残片浅议》,《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七辑,2009年。

[27] 李致忠:《宋版书叙录》,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160页。

[28] 张丽娟:《宋代经书注疏刊刻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29] 顾永新:《经学文献的衍生与通俗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30] 陈煦:《评〈春秋左传集解〉标点本的段落划分》,《史学史研究》1982年第4期。

[31] 陈煦:《评〈春秋左传集解〉标点本之标点》,《史学史研究》1983年第2期。

[32] 李梦生:《春秋左传集解》,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

[33] 程元敏:《〈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序〉疏证》,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1年版。

[34] 郜同麟:《宋前文献引〈春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35] 洪诚:《〈左传〉泓之战“大司马固谏”注解评述》,《洪诚文集》,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84页。

[36] 蔡根祥:《〈左传〉杜解疑义辨议》,彭林主编《中国经学》第三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7] 郭挺之:《杜预、孔颖达对〈左传〉的误读举偶》,《玉溪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第5期。

[38] 方正已、裴宝祥:《试谈杜预“寤”解的科学性》,《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1期。

[39] 孙良明:《杜预、孔颖达关于爵名改称的误说》,《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2期。

[40] 卢凤鹏:《〈左传〉杜预注校释一则》,《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1期。

[41] 胡垚《〈左传〉引〈诗〉杜〈注〉辨正一则》,《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7期。

[42] 方艳霞:《〈左传〉杜注商兑三则》,《现代语文》2007年第11期。

[43] 赵生群的文章参见2005年、2006年、2007年的多期《中国典籍与文化》,后结集为专著《左传疑义新证》,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版。

[44] 周予同讲授:《经学史讲义》,许道勋笔记整理,见王元化主编《学术集林》卷八,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第63页。

[45] 张劲秋:《〈春秋经传集解〉训诂术语略考》,《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46] 张劲秋:《〈春秋经传集解〉对训诂学的贡献》,《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47] 笔者未见原文。

[48] 罗春霞:《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义训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49] 张玉平:《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声训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50] 董莲池:《〈左传〉杜注对句法现象的揭示》,《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3年第6期。

[51] 刘光明:《〈左传〉杜注中的语法研究》,《池州师专学报》1998年第2期。

[52] 宋亚云:《从〈左传〉杜预注、孔颖达疏看汉语被动式的发展》,《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53] 张劲秋:《〈春秋经传集解〉的被动句式考》,《滁州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54] 孙良明:《〈春秋左氏传〉杜预“注”中的语法、语义分析简述》,《殷都学刊》1990年第4期。

[55] 王宇:《杜预虚词观初探》,《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2年第6期。

[56] 左林霞:《〈左传〉杜注复合词考察》,《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57] 路飞飞、张科晓:《〈左传〉杜注中的双音词的结构类型与特点》,《太原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58] 张伟:《〈春秋经传集解〉与双音词研究》,新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59] 焦红梅《〈左传〉杜注与〈汉语大词典〉编纂》,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60] 周梦烨:《杜预〈春秋经传集解〉词汇研究》,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61] 王谦:《杜预〈春秋左传集解〉语境运用研究》,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62] (清)皮锡瑞:《经学历史》,周予同注释,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63页。

[63] (清)皮锡瑞:《经学历史》,周予同注释,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63页。

[64] 刘师培:《经学教科书》,陈渊如注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71页。

[65] 蒋伯潜:《十三经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66] 马宗霍:《中国经学史》,上海书店1984年影印版。

[67] 蒙文通:《经学抉原》,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6页。

[68] 周予同讲授:《经学史讲义》,许道勋笔记整理,见王元化主编《学术集林》卷八,第63页。

[69] [日]本田成之:《中国经学史》,孙俍工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184页。

[70] [日]本田成之:《中国经学史》,孙俍工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185页。

[71] [日]本田成之:《中国经学史》,孙俍工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185页。

[72] 浦卫忠:《杜预的〈春秋经传集解〉》,见姜广辉主编《中国经学思想史》第二卷第四十一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36页。

[73] 赵伯雄:《春秋学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74] 沈玉成、刘宁:《春秋左传学史稿》,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75] 叶政欣、王初庆二文,笔者未见。请参考林庆彰主编《五十年来的经学研究(1950—2000)》,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03年版,第208页。

[76] 刘丽华、晁岳佩:《论杜预〈春秋〉学在〈春秋〉学史上的地位》,《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77] 王巍:《杜预经学注释思想刍议》,《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第7期。

[78] 易平、黎传纪:《杜预乱〈左传〉说辩证》,《南昌大学学报》1987年第3期。

[79] 陈恩林:《评杜预〈春秋左传序〉的三体五例问题》,《史学集刊》1999年第3期。

[80] 单周尧:《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三体五情说管窥》,“国际儒学与中国文化研讨会”论文,香港大学中文系主办,1987年12月。

[81] 晁岳佩:《杜预“礼经”说驳议》,《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2期。

[82] 张素卿:《杜预“张本”说论述》,《古文献研究集刊》(第六辑),凤凰出版社2012年版。

[83] 赫兆丰:《杜预的经学条例及其学术自觉》,《古典文献研究》(第十六辑),凤凰出版社2013年版。

[84] 刘宁:《杜预与〈春秋〉义例学的转型》,《长江学术》2009年第1期。

[85] 晁天义:《〈春秋〉为史学著作说质疑——兼论杜预“经承旧史”说及其影响》,《人文杂志》2002年第6期。

[86] 郜积意:《杜预〈长历〉与经传历日考证》,《清华学报》(新竹: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新39卷3期,2009年9月。参氏著《两汉经学的历术背景》,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87] 叶政欣:《春秋左氏传杜注释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硕士学位论文,1964年。笔者未见。

[88] 叶政欣:《杜预及其春秋左氏学》,台北:文津出版社1989年版。

[89] 李孝仓:《杜预〈春秋经传集解〉注释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年。

[90] 王巍:《〈春秋左传〉杜预注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91] 刘丽华:《杜预〈春秋经传集解〉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92] 谢明宽:《“经传集解”的形成——杜预春秋左氏学析论》,台湾南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

[93] 程南洲:《贾逵之春秋左传学及其对杜预注之影响》,台北:文津出版社1982年版。

[94] 程南洲:《春秋左传贾逵注与杜预注之比较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81年版。

[95] 何晋:《〈左传〉贾服注与杜注的比较研究》,《国学研究》第四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96] 程南洲:《东汉时代之春秋左氏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97] 李振兴:《王肃之经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98] 沈秋雄:《三国两晋南北朝春秋左传学佚书考》,台北:“国立”编译馆,2000年。

[99] 李仅:《〈左传〉杜预、〈国语〉韦昭注比较》,《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第二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00] 孙赫男:《〈左氏会笺〉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101] 刘家和:《从清儒的臧否中看〈左传〉杜注》,《史学、经学与思想》,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2] 萧淑惠:《清儒规正杜预〈春秋经传集解〉研究》,台湾成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8年。

[103] 罗军凤《清儒眼中杜预义理的“悖谬”》,《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参氏著《清代春秋左传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14—119页。

[104] 罗军凤:《从杜注的遭遇看乾嘉汉学的学术规范》,《中国典籍与文化》2008年第4期。参氏著《清代春秋左传学研究》,第101—114页。

[105] 赵沛:《廖平〈左传〉研究对杜预的批评》,《史学月刊》2006年第7期。

[106] 方艳霞:《论〈春秋左传诂〉对杜注望文生训的匡正》,《现代语文》2007年第1期。

[107] 伍典彬:《杜预〈春秋左传〉义例学与魏晋“魏晋史家义例学”》,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108] 逯耀东:《魏晋的史学与社会基础》,中华书局2006年版。

[109] 胡宝国:《汉唐史学的发展》,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110] 若皆未安,则断以己意。

[111] 本书若干发表的篇节中,《春秋左传注疏》多用台湾艺文印书馆2007年影印阮刻本,但为统一用书和体例,收入本书后统一改回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影印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