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出使异域民俗诗作
宋与辽、金的关系很微妙。宋军事不敌辽、金,但是贸易往来与使者来往不断,其他人员也多有来往。这些来往之人多留意异域民俗,如张棣作《金图经》,又名《金国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曰:“承奉郎张棣撰。淳熙中归明人,记金国事颇详。”[48] 归明人,谓归服圣明之主。宋朝派往辽、金的朝臣,在辽、金期间,也往往留意该地的风俗民情。陈卓在嘉定四年(1211)以刑部员外郎同赵师岩充贺正旦国信使时出使金国,作《使金录》。有的人用笔记文章记载出使情况及其见闻,有的人用诗歌的形式记载下来。
一 苏颂、刘跂使辽民俗诗
熙宁元年(1068),苏颂任贺辽太后生辰使,熙宁十年(1077),再任贺辽主生辰使出使辽朝。他两度使辽,写下《前使辽诗》《后使辽诗》,记录辽地的风俗民情及自己的所思所感。经过奚山时,他作《同事合使见问奚国山水何如江乡以诗答之》,曰:“奚疆山水比东吴,物色虽同土俗殊。万壑千岩南地有,扁舟短棹此间无。”[49] 诗歌突出此地不同于南方使用舟船作为交通工具的民俗。又作《奚山道中》:“拥传经过白霫东,依稀村落有华风。食饴宛类吹箫市,逆旅时逢炀灶翁。”[50] 伍子胥在吴国的街市吹箫乞食,所以吹箫市指代吴地。该句说的是当地人们喜爱吃甜食,和吴地的饮食习惯类似,在投宿之时经常碰到在灶边烤火的老人,他感到这里的民俗与中原有相似之处。在经过新馆时作《过新馆罕见居人》,曰:“引弓风俗可伤嗟,满目清溪与白沙。封域虽长编户少,隔山才见两三家。”[51] 突出当地的居住民俗不是聚在一起,而是分散居住。到了契丹后,他感受到契丹人们的居住、饮食、服饰民俗与中原很不一样,作《契丹帐》:“马牛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酪浆膻肉夸希品,貂锦羊裘擅物华。”[52] 可见契丹民俗是在放牧的时候以所到之处扎下帐篷就作为家之所在,一个家庭的常备东西只有一顶穹庐一样的帐篷和几辆车子而已。人们很少在一个地方永久居住,因为畋猎总是不停地变换住处。他们以奶酪和牛羊肉作为食物,以貂皮羊裘作为衣服。苏颂在契丹时,看到北人围猎的民俗,作《观北人围猎》:“莽莽寒郊昼起尘,翩翩戎骑小围分。引弓上下人鸣镝,罗草纵横兽轶群。”[53] 自注曰:“北人百骑飞放谓之罗草,终日才获兔数枚。颇有愧色,顾谓予曰:‘道次小围不足观。常时千人以上为大围,则所获甚多,其乐无涯也。’”该诗写出北人“小围”的打猎民俗,箭上带着鸣镝,在群兽乱突之际,射猎它们。苏颂《北人牧羊》诗歌还写出北人的放牧民俗:“牧羊山下动成群,啮草眠沙浅水滨。自免触藩羸角困,应无挟策读书人。毡裘冬猎千皮富,湩酪朝中百品珍。生计不赢衣食足,土风犹似茹毛纯。”[54] 苏颂自注曰:“羊以千百为群,纵其自就水草,无复栅栏,而生息极繁。”由《北人牧羊》可见,牧民不会像中原人士一样在放牧的时候读书,不以求取功名为傲。他们穿以动物皮毛制成的衣服,喝奶酪,他们不经营,但是衣食丰足,其生活和茹毛饮血的时候差不多。再如《虏中纪事》概括性地说明华夷民俗不同的饮食、不同的音乐和不同的气候特点:“夷俗华风事事违,矫情随物动非宜。腥膻肴膳尝皆遍,繁促声音听自悲。沙昧目看朱似碧,火熏衣染素成缁。”[55]
刘跂出使辽国,也作了多首诗歌记下一路的见闻,总为《使辽作十四首》[56],他写辽国不同于中原的民俗:“习俗便乘马,生男薄负锄”“喜斗人皆勇,诛求俗故贪。为谋不耐暑,嗜味独便盐”“风急皮毛重,霜清湩酪膻”等,从中可见辽国的人民以马为交通工具,不习惯耕作的生产方式,人们粗犷好战,勇于争斗,因为身处北方严寒之地,不习惯暑热的天气,在饮食方面喜食咸的味道,喜欢喝奶酪,在服装方面以皮毛衣服为主。
二 苏辙奉使契丹民俗诗
苏辙于元祐四年(1089)以贺辽国生辰使身份出使契丹,在途中也写了多首诗歌,题为《奉使契丹二十八首》[57],《燕山》云:“居民异风气,自古习耕战。”后来因为同行的赵使君身体不适,苏辙只好陪同其乘坐车子,而车子是当地骆驼拉的车,因为交通民俗不同,所以苏辙作诗开玩笑说:“高屋宽箱虎豹裀,相逢燕市不相亲。忽闻中有京华语,惊喜开帘笑杀人。”首先指出驼车不同于中原马车的独特特征,所以如果在燕地见到这一种车子绝对没有亲切之感,但是,如果忽然听到从车子里面传出熟悉的京华语言,肯定会感觉无限的亲切而畅言欢笑。《出山》云:“奚人自作草屋住,契丹骈车依水泉。橐驼羊马散山谷,草枯水尽时一迁。汉人何年被流徙,衣服渐变存语音。”说明在这里居住的奚人,契丹人和流徙的汉人之间的民俗差异。奚,是古代的少数民族,分布在饶乐水(今内蒙古自治区西拉木伦河)流域,南北朝时称库莫奚,隋唐时称奚,后渐渐被契丹人同化。在《奚君》诗中言“燕俗嗟犹在,婚姻未许连”,说明当时奚人与契丹人不通婚的民俗。在《木叶山》中看到当地人“垢污不知怍”,想到齐鲁一带“衣被遍城郭”,民俗迥乎不同。 《虏帐》诗突出了契丹人的居住特点:“虏帐冬住沙陀中,索羊织苇称行宫。从官星散依冢阜,毡庐窟室欺霜风。”他在回来的时候总结此地的饮食民俗说:“会同出入凡十日,腥膻酸薄不可食。羊修乳粥差便人,风隧沙场不宜客。”
三 范成大使金民俗诗
南宋时期,范成大用诗歌记录出使金国的情况,诗歌反映金国的民俗,以及沦陷区的民俗变化。乾道六年(1170),范成大由虞允文推荐,为改变接纳金国诏书礼仪和索取河南“陵寝”之事,以起居郎假资政殿大学士出使金朝。范成大“到一处,遇一事,就有一处一事的观察和反映,随时随地描写陷金地区的种种真实情景”[58],并写成使金日记《揽辔录》,把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用诗歌记录下来。他一路上写了72首诗歌,收录在《石湖居士集》卷十二中。
他的这些使金诗作内容丰富,凭吊历史,描写沦陷区人民的痛苦与期待等。而最主要的是,这些诗歌中包含着大量的民俗、沦陷区人民的民俗生活变化及金人的民俗。例如,他看到原来东京城里相国寺的民俗变化。相国寺初称建国寺,系北齐天保六年(555)所创建。唐睿宗延和元年(712),敕令拆毁,拆毁之时,铜铁佛像忽放金色之光,满城信众闻之,争相瞻礼,睿宗转而颁赐“相国寺”额,相国寺遂正式定名。至宋代,相国寺进入全盛时期。当时,寺地面积达五百四十余亩,号称皇家寺,后改名为大相国寺。每逢帝王诞辰或重大节日,祈祷活动多在该寺举行。相国寺在宋朝是东京城里非常繁华的地带,据《东京梦华录》卷三记载:
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大三门上皆是飞禽猫犬类,珍禽奇兽,无所不有。第二、三门皆动用什物,庭中设彩幕,露屋、义铺,卖蒲合、簟席、屏帏、洗漱、鞍辔、弓剑、时果、腊脯之类。近佛殿,孟家道院王道人蜜煎,赵文绣笔及潘谷墨……殿后资圣门前,皆书籍、玩好、图画及诸路散任官员土物、香药之类。后廊皆日者、货术、传神之类。寺三门阁上并资圣门,各有金铜铸罗汉五百尊、佛牙等,凡有斋供,皆取旨方开。三门左右有两缾琉璃塔……大殿两廊,皆国朝名公笔迹。左壁画炽盛光佛降九曜鬼百戏,右壁佛降鬼子母揭盂,殿庭供献乐部马队之类。大殿朵廊皆壁隐楼殿人物,莫非精妙。[59]
而在金军占领之后,范成大看到“寺中杂货,皆胡俗所需而已”,《相国寺》诗曰:
倾檐缺吻护奎文,金碧浮图暗古尘。
闻说今朝恰开寺,羊裘狼帽趁时新。
东京城内“市街”的民俗变化也是很大的:
市街
梳行讹杂马行残,药市萧骚土市寒。
惆怅软红佳丽地,黄沙如雨扑征鞍。
东京“市街”由原来的繁华之地变得一片萧条。范成大的《市街》诗写梳子行业和马匹行业的杂乱凋残,药市及土市的萧索。
到了望都,范成大看到人们多长着瘿脖,于是记下这一民俗:
望都
荒寺疏钟解客鞍,由山东畔白烟寒。
望都风土连唐县,翁媪排门带瘿看。
范成大到了固城,就到了旧时辽的边界,他看到水质不好,当地人用柳作大棬汲井,被称作“凉罐”,便诗曰:
固城
柳棬凉罐汲泉遥,味苦仍咸似海潮。
却忆径山龙井水,一杯洗眼洞层霄。
在清远店,范成大看到面颊上被刺有“逃走”二字的奴婢,据说这是奴婢主人家私自黥涅上去的,根据当地民俗,对于这类奴婢,可以杀之不禁。范成大诗曰:
清远店
女僮流汗逐毡,云在淮乡有父兄。
屠婢杀奴官不问,大书黥面罚犹轻。
在卢沟时,范成大写道:
卢沟
草草鱼梁枕水低,匆匆小驻濯涟漪。
河边服匿多生口,长记轺车放雁时。
原来,根据金人的规定,五百里内禁采捕。所以在这里,人们以活雁饷客,积累到数十只后,就拿到这里放养河中。
在燕山城外宾馆,范成大正好碰到重阳节,他看到这里的人们也重视重阳,但是其民俗不同于中原,这里在当天要进行祭天的活动:
燕宾馆
九日朝天种落欢,也将佳节劝杯盘。
苦寒不似东篱下,雪满西山把菊看。
《蹋鸱巾》诗反映金人的头巾与中原的不同:
蹋鸱巾
重译知书自贵珍,一生心愧蹋鸱巾。
雨中折角君何爱,帝有衣裳易介鳞。
诗序交代作诗的背景称:“接送伴田彦皋爱予巾裹,求其样,指所戴蹋鸱有愧色。”正因为头巾民俗不同,不同头巾所表达的含义也不同。所以田彦皋喜欢范成大所戴的代表文人风范的林宗巾[60],为自己戴着金人蹋鸱巾[61]而感到羞愧。
由上可见,宋代出使异域的使者多注意并记载异域的民俗,诗人当然用诗歌反映异域的民俗。宋代出使异域的使者为什么重视反映异域民俗呢?从这些异域民俗诗歌中,读者可否了解诗人的心态呢?
宋朝的外交方式不同于汉唐时期,不是一种在强大时征服式的外交,即注重军事力量的对比;也不是在虚弱时采用和亲的政策,即进行政治的联姻。宋朝注重与少数民俗维持一种和平的外交方式,甚至采用纳币、送玉帛等屈辱的方式来维持和平。这种方式加重了人们的负担,遭人诟病,但也维持了边境的安宁。其实,在北宋初期,这种外交方式还是为人所称道的,并且宋代与少数民族有很多外交往来,双方互相派遣使者。正因为这种外交政策,宋代的使者在出使的时候,注意观察异地的民俗状况,思考国家的民族外交政策。例如,苏颂在《奚山道中》中曰:“渐使边氓归畎亩,方知雨露遍华戎。朝廷涵养恩多少,岁岁轺车万里通。”[62] 说明朝廷对外政策使人民过上稳定耕作的生活。在《契丹帐》一诗中不仅写契丹人民的不同民俗,还发出“种类益繁人自足,天教安逸在幽遐”[63] 的感慨,赞美简单而质朴的生活,而这种生活也需要两国的和平政策才得以实现。在《奚山路》诗中,作者首先注释说:“出奚山路,入中京界,道旁店舍颇多,人物亦众。”然后诗中言道:“风烟不改卢龙俗,尘土犹兼瀚海沙。朱版刻旗村赐食,青毡通幰贵人车。”[64] 作者自注:“食邸门挂木刻朱旗”“贵族之家车屋通以青毡覆之”,说明这里社会风俗的变化。作者发出“皇恩百岁加荒景,物俗依稀欲慕华”的感慨,显示朝廷政策的影响。在《沙陀路》诗中作者说:“从来天地分南朔,今作通逵近百年。”[65] 既体现交通变化,又赞美当时少数民族的政策使人们相互往来。在《广平宴会》中说:“玉帛系心真上策,方知三表术非疏。”[66] 赞美当时的外交政策。苏颂的使辽民俗诗歌通过反映辽地人民的民俗生活状况,得出当时少数民族政策给百姓带来好处的结论。
苏辙在出使契丹的时候,观察民俗也是在观察当地人民的生活,考虑国家的民族政策。《燕山》指出“居民以风气,自古习耕战”的民俗,并且列举那里的历史人物,主要是为了突出作者的思考,即“从来帝王师,要在侮亡乱。攻坚甚攻玉,乘瑕易冰泮。中原但长治,敌势要自变”,主张对于契丹不应该采用硬碰硬的政策,并主张首先要自身强大,敌国自然会生变化。他最后发出希望:“会当挽天河,洗此生齿万。”在《木叶山》诗中,作者充满了悲悯的情怀:
奚田可耕凿,辽土直沙漠。蓬棘不复生,条干何由作。
兹山亦沙阜,短短见丛薄。冰霜叶堕尽,鸟兽纷无托。
乾坤信广大,一气均美恶。胡为独穷陋,意似鄙夷落。
民生亦复尔,垢污不知怍。君看齐鲁间,桑柘皆沃若。
麦秋载万箱,蚕老簇千箔。余粱及狗彘,衣被遍城郭。
天工本何心,地力不能博。遂令尧舜仁,独不施礼乐。
该诗说明,这里民俗与齐鲁民俗不同的原因在于气候土地的不同,以至于像尧舜那样圣明的君主,也没有办法在这里推行礼乐教化。另《虏帐》一诗说明了虏帐的民俗特点,主要是为了突出朝廷的国家战略,他说:“朝廷经略穷海宇,岁遗缯絮消顽凶……祥符圣人会天意,至今燕赵常耕农。尔曹饮食自谓得,岂识图霸先和戎。”
而在南宋时期,经历过惨痛的靖康之变,出使金国的使者到金国去,看到当地的民俗会触发不同的感情。他们对于民俗的着眼点也不同,不再关注他们的穹庐建筑,不再关注他们的奶酪饮食等自然民俗,因为不管是和平往来还是战争交锋,南宋人对于他们这些普通的民俗大多数都已经知晓,所以范成大之行对于民俗的观察就更加细致深入,如固城的“凉罐”与“蹋鸱”头巾,并且更深层次地思考国家政策给民俗带来的影响。例如,范成大关注他们重阳祭天的民俗、不禁止杀害奴婢的民俗、桑乾河放生的民俗。而且范成大亦看到了金人入侵宋朝后沦陷区民俗的变化。他不仅写相国寺的民俗变化,还写在真定时看到一京师旧乐工,不被胡地舞蹈民俗所同化:
真定舞
紫袖当棚雪鬓凋,曾随广乐奏云韶。
老来未忍耆婆舞,犹倚黄钟衮六么。
在邯郸驿的时候,范成大看到驿馆后面有杀狗祭天的,这是胡人的民俗。于是范成大感慨道:
邯郸驿
长安大道走邯郸,倚瑟佳人怅望间。
若见膻腥似今日,汉宫何用忆关山。
想汉代戚夫人曾经出生于此地,到长安之后还曾经十分思念此地。如果知道今天这样膻腥满地,她大概也不会思念了。范成大想象戚夫人面临此时此景的感受,其实是表达自己的感慨:膻腥满地,令人痛心。所以范成大站在邯郸北门外的丛台上,想到丛台的历史与现在,不禁感慨万千:
丛台
凭高阅士剑如林,故国风流变古今。
袨服云仍犹左袵,丛台休恨绿芜深。
综上所述,宋代出使异域的使者,其诗作多反映异域的民俗,主要为了了解异域民俗情况,并思考国家的民族政策。在南宋时期,因为时局的变化,诗人更加关注民俗变化,并寓于无限沉痛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