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诗学转型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南宋政治文化的转折

嘉定十七年(1224年),宁宗病笃,史弥远矫诏立沂王子贵诚,更名昀,宁宗驾崩后,命子昀嗣皇位,是为理宗,而封皇子竑为济王,出居湖州。宝庆元年(1225年)春,“谕旨逼竑死,寻诏贬为巴陵郡公。”(《宋史·理宗本纪》)

史弥远的擅立皇子之举遭到真德秀等朝臣的反对,结果反使史弥远士人遭到梁成大、莫泽、李知孝的弹劾,“三人共为弥远鹰犬,凡忤弥远意者,三人必相继击之,于是名人贤士,排斥殆尽”(《宋史纪事本末》卷二十五),并以江湖诗人“谤讪时政”为由,劈《江湖诗集》,诏禁士大夫作诗。

绍定六年(1233年),史弥远卒,理宗亲政,当时制造江湖诗祸的言官梁成大、李知孝等被罢免(《宋史·理宗本纪》),诗禁解除,朝廷由此开始了新一轮的政治更化。

理宗时代的更化不仅仅是指端平三年(1234—1236年)的变革,而且包括理宗亲政之后的整个历史时期。有学者认为:“历史上把理宗亲政后的振兴图治,称为端平更化,即指开始于端平元年(1234年)的变革。实际上,端平只有三年,中经嘉熙(1237—1240年)四年,再至淳祐(1241—1252年),又十二年,从端平到淳祐年间的近二十年,理宗均致力于变革图治,因此确切地说,端平更化应为端平—淳祐更化。”[2]这种论断是符合历史实际的,如淳祐四年(1244年)杜范《相位五事奏札》说:“且端平尝改绍定矣,而弊反甚于绍定,嘉熙又改端平矣,而弊益甚于端平,淳祐又重改嘉熙矣,而弊又加甚焉,何哉?盖端平失于轻动,嘉熙失于徇情,而淳祐则失于专刻。”(《清献集》卷十三)就是将端平、嘉熙、淳祐视为政治运作的三个不同阶段,只是这三个阶段的更化呈现不同的特点而已。

端平更化的参与者刘克庄提出“端平之心”的概念。其《辛亥五月一日召对札子》说:“或者见其如此,遂目陛下与大臣改端平之政矣,甚者以为改端平之心矣。”“……谓陛下与大臣改端平之心者,诬也。”(《大全集》卷五十二)《后村先生刘公行状》说:“对札二,首言端平变局,侔于元,今陛下登庸旧弼,垂意□宁,而人谓端平之政改矣,端平之心亦改矣。”洪天锡《后村先生墓志铭》说:“对疏首言……端平之政或可改也,端平之心不可改也。”什么是“端平之心”呢?刘克庄解释说:“端平之政或可改也,若夫召故老,起诸贤,抑世卿,杜近习,去副封,开言路,绌赃吏,减斛面,数大节目,皆陛下与大臣端平之初心。天命之眷顾,国祚之灵长,人心之亲附系焉,自始至今,孰敢议其非者,断乎不可改已。”刘克庄将“召故老,起诸贤,开言路”等端平政治理念视为国家之根本大法,因此,“端平之心”实际上可以视为一种政治原则、政治理念,贯穿南宋后期的政治运作过程。

端平更化的前期与后期对诗人的影响有很大区别。更化初期,随着端平初期政治的解冻以及金国的灭亡给士人带来的激励,诗学出现了一个积极性的反弹,而端平更化后期,随着党争的加剧,诗人仍不免要极力回避诗祸的打击,致使诗学仍旧难以摆脱历史的低迷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