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视域下的品特戏剧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重点

1.接受美学视域下的品特式房间研究。品特的戏剧通常发生在一个房间中,这个房间既是舞台的空间,又是剧情发展的空间;既是实体空间,又是虚拟空间;既是意象本身,又是象征物。品特戏剧创作的很多灵感来自房间,房间是品特戏剧的起点,也是品特戏剧的典型特征,是品特戏剧创设剧情气氛、展现剧情的重要场所,是品特戏剧不容忽视的元素,因而引起了观众、读者以及评论家的广泛关注。可以这么说,房间是理解品特戏剧的一把钥匙,是品特戏剧的标识物。品特式房间是如此的重要,因而本书将品特式房间作为研究的第一个主要意象。当然,有别于之前大多数学者专注于对品特式房间的特征的探索,本书力图揭示的是房间在与读者/观众的互动中戏剧效果生发的原因。

2.接受美学视域下的品特式语言研究。品特戏剧以其语言的特性著称,在他的戏剧中,语言的运用明显有别于传统戏剧:一是反映在形式上,它改变了传统戏剧中人物总是轮流对话的模式,有时,剧中人物或是沉默不语,或是长篇累牍、言语啰唆;二是反映在内容上,语言的形式并不与之完全对应,很多时候人物说出来的只是空洞的东西,并无实际意义,语言只是表面现象,并不直接反映人物的内心;有时,啰唆的语言是人物掩盖真实意图的面具,而在沉默之中,人物的动机却高度显现。部分学者认为,这种语言现象其实正是生活中真实语言的反映,是品特对于生活的细致观察所致,以至于部分学者得出结论:品特所模仿的是伦敦人的生活语言,是城市的声音。[76]品特的戏剧语言是如此精妙,成了品特戏剧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引发了学者们的评论热潮,是品特戏剧的高度艺术体现。上述是品特戏剧语言给观众或读者产生的印象,从接受美学的空白理论、期待视域等理论来看,品特戏剧中语言的特色例如沉默、暂停等用语别具一番韵味,展现了品特的戏剧艺术精髓,重构了品特戏剧意象,因而成为本书研究的重点之一。

3.品特戏剧的负面意象的审美接受研究。品特戏剧被列入荒诞派戏剧,其特征之一就是在戏剧中存在众多的负面审美意象,例如疾病、他者、暴力等,这些负面意象独出心裁、别具一格,以不同的形式和方式展现了剧作家的创作思维和对社会及人生的思索。同时,这些负面意象具有唤起人们心中的担忧、厌恶、恐惧等方面的情感的心理反射功能,是通过审丑的方式进行审美。正是因为充分利用这些负面因素,品特戏剧激发了读者或观众的审美兴趣,推动了他们进行审美解读,冲击了他们的思维,并引发了他们的思考,实现了独特的戏剧功能。

4.接受美学视域下的品特式净化艺术研究。自从亚里士多德提出戏剧的净化学说以来,对于观众心灵的净化便被学者普遍视为戏剧具备的主要功能之一。姚斯的净化理论源自亚里士多德,但又比他的理论更具体、更细化,并有所革新。他认为审美净化是在审美交流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在戏剧主人公与观众之间,存在五种交流。品特在他的戏剧中塑造的主要是三种人:受难的大众,普通人以及社会中的权力阶层。欣赏品特的戏剧,往往会使人产生压抑的感觉,这证明品特的戏剧具有高度的净化作用。作为荒诞派剧作家中的一员,品特创作戏剧绝非一时心血来潮,其戏剧具有强大的社会功能。戏剧中的三类人物与姚斯的三种交流中的人物相对应,以姚斯的净化理论对这些人物的行为进行分析具有高度的吻合性和科学性,可以使品特的戏剧净化功能得到完美展现。

5.接受美学与品特戏剧的风格形成研究。《牛津英语词典》指出“Pinteresque”一词意指“属于英国剧作家品特及其作品的特点”[77],品特风格是品特戏剧有别于其他戏剧的特征。通常认为,不确定性、荒诞性、威胁性、间离性以及语言上的沉默、停顿、语义多层是品特戏剧的特色,然而,学者们大都只关注到了这些表层意象,却极少从品特戏剧与观众互动的视角深究其效果产生的原因。而事实上,上述特点正是观众对于品特戏剧的印象,是品特巧妙利用接受者心理的结果。因此,从观众与品特戏剧互动的视角出发,从整体上研究其风格形成的原因,更多地了解品特戏剧的建构方式,也成了本书研究的重点之一。

(二)研究难点

1.接受美学与品特戏剧的融合研究。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末出现的西方文学理论,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国内登陆。由于接受美学的创立者姚斯、伊瑟尔的德国学者身份,原著是德语,研究也发端于德国,因而许多研究著作也是德语版,增加了直接认知理论的难度。而国内对于接受美学理论的介绍主要见于周宁、金元浦、霍桂桓、李宝彦、刘小枫等人对于姚斯、伊瑟尔的译著。国内对于接受美学比较系统的介绍有朱立元著的《接受美学导论》等作品,相对而言,国内介绍接受美学理论的著作比较少,学术评论也不多,这也不利于对接受美学理论的认知掌握。同时,接受美学尤其是姚斯的理论,基本上是宏观性质的理论,难以用于作品的微观分析。总的看来,国内使用接受美学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的实践也显得不足,提供的研究借鉴不多。半个世纪以来,品特戏剧的研究成果虽不可谓不多,然而从接受美学的视角对其作品的艺术特色进行解读的论著可谓是凤毛麟角。从接受美学的视角解读品特其人其作,将接受美学的理论与品特戏剧的意象、风格、功能等各方面进行融合研究是一项新的挑战,具有一定的难度。

2.品特戏剧的读者接受过程研究。与大多数研究专注于品特戏剧的主题功能和艺术效果的描述、总结不同,本书的研究选取了新的视角,从品特戏剧的房间、语言、净化功能等主要意象入手,从作品与读者互动关系的角度研究品特戏剧,从而剖析了品特戏剧产生不确定性、威胁性、荒诞性、间离性等艺术效果的原因。其实,这些艺术效果也多有前人的总结,只不过欣赏的视角不同,获得的美感也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本书的研究既要遵循前人的成果,又要推陈出新,因而具有一定的难度。另外,在文学研究中,读者往往是受到忽略的一面,在目前的国内外研究著述中,介绍读者对于品特戏剧的反响的研究也是少之又少,读者或观众的反应是一种心理活动,具有不可视性,再加上读者审美经验的不同,所产生的阅读效果也不同,难以形成统一的尺度对作品进行衡量评估,这也增加了本书论证的难度。

(三)创新之处

1.综观品特戏剧的研究现状,国内外大多数的品特研究者或是从作者本人的生活、创作背景出发,或是从品特作品本身的艺术特征出发,对品特的戏剧进行主题等方面的解读,或是对品特戏剧的风格特点进行归纳总结。本书的研究力图另辟蹊径,避开了传统的“作者—文本”的品特主题研究方法,也不仅仅是专注于文本的结构主义解读,而是以接受美学理论作为指导,从“作家—文本—读者”的关系,尤其是从“作品—读者”的关系解读品特其人其作,解读更全面,更符合戏剧的表演观赏本质,从另一方面揭示了品特戏剧的艺术特质,在研究视角上有所创新。

2.在学者们对品特的评论著述中,或是在记者对品特的采访中,或是在品特本人所进行的公开演讲中,经常可以读到品特对于戏剧创作的见解,这些见解多被研究者们用来佐证品特的戏剧文本分析。然而,反之,从接受者观看或阅读品特戏剧所作出的反应,总结出品特戏剧的创作原则,则印证了品特戏剧创作理念与实践是否吻合,因为观众或读者的这些反应是品特的戏剧效果得以产生的前提。本书的研究从审美接受这一新的角度展现了品特的创作思维,为品特的戏剧风格提供了新的佐证和解读,在论证方法上有所创新。

3.在研究过程中,选取何种元素作为介质,深入解读读者或观众对于品特戏剧的反应,展现品特戏剧的艺术风格,也是一个颇为重要的问题。本书从品特戏剧公认的重要元素“语言”“房间”“负面意象”以及它们的戏剧净化功能着手,分析研究它们在与读者/观众互动过程中的作用,进而展现了 “不确定性”“威胁性”“荒诞性”“间离性”等品特戏剧特色,更有代表性、说服力和研究价值。同时,研究系统深入,采用了以点显面的方式,不仅是具体戏剧元素研究,也是文化研究,是文化的梳理与对比,较好地展现了品特的戏剧艺术及其独特文化内涵,在研究内容上有所创新。

4.在研究方法上,本书紧跟学术研究前沿,使用了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不仅聚焦于接受美学的文学分析,还涉及了哲学、美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等学科,从各个方面展现出品特戏剧的魅力。同时,各学科的交叉结合,形成了新的研究视角,也让品特戏剧显现了新的风貌和生长点,进一步丰富了品特戏剧的研究成果,在研究方法上有所创新。


[1] Kinball King.“General Editor’s Note.”Pinter at 70a Casebook,ed.Lois Gordon.London:Retledge,2001,p.ⅸ.

[2] “Harold Pinter.”Harold Pinter.Org.http://www.haroldpinter.org/home/index.shtml.2016-1-26.

[3] 转引自邓中良《品品特》,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6页。

[4]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指出:“不应写好人由顺境转为逆境,因为这只能让观众厌恶,不能引起怜悯与恐惧之情。不应写坏人由逆境转为顺境,因为这最违背悲剧精神,不合悲剧的要求,也不能引起慈善之心,更不能引起怜悯与恐惧之情……”由此可见,亚里士多德是非常注意观众在戏剧中的作用的。详见Aristotle.“Poetics.”Critical Theory since Plato.eds.Hazard Adams,Leroy Searle.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6,p.58。

[5] Martin Esslin.An Anatomy of Drama.New York:Hill and Wang,1977,p.23.

[6] Mel Gussow.Conversation with Pinter.New York:Limelight Editions,1994,p.22.

[7] Horace.“Art of Poetry.”Selected Readings in Classical Western Critical Theory.ed.Zhang Zhongzai.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2,p.77.

[8] T.S.Eliet.“Tradition and the Individual Talent.”Critical Theory since Plato.ed.Hazard Adams.Beijing University Press,2006,p.808.

[9] 德国学者Hans Robert Jauss与Wolfgang Iser的姓名在国内译著中有多种译法,为了避免误解和便于阅读理解,本书中统一使用“汉斯·罗伯特·姚斯”及“沃尔夫岗·伊瑟尔”的译名。

[10] [德]汉斯·罗伯特·耀斯:《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载[德]汉斯·罗伯特·耀斯、[美]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周宁、金元浦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4页。

[11] Wolfgang Iser.“Preface.”The Act of Readinga Theory of Aesthetic Response.London:The Johns Hopkins UP,1978,p.x.

[12] Harold Pinter.“Writing for the Theatre.”Harold PinterPlays One.London:Faber and Faber,1991,p.vii.

[13] Martin Essling.The Theatre of the Absurd.London:Penguin Books,1978,p.19.

[14] Quote from Martin Essling.The Theatre of the Absurd.London:Penguin Books,1978,p.235.

[15] Wolfgang Iser.The Act of Readinga Theory of Aesthetic Response.London:The Johns Hopkins UP,1978,p.20.

[16] 转引自邓中良《品品特》,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4页。

[17] D.Keith Peacock.Harold Pinter and the New British Theatre.London:the Greenwood Press,1997,p.xv.

[18] Arnold P.Hinchliffe.Harold Pinter.London:The Macmillan Press Ltd.,1967,p.21.

[19] Michael Billington.The Life and Work of Harold Pinter.London:Faber and Faber,1996,p.393.

[20] Hanna Scolnicov.The Experimental Plays of Harold Pinter.Delaware UP,2012,p.4

[21] 转引自邓中良《品品特》,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6页。

[22] Martin Essling.Pinterthe Playwright.London:Methuen & Co.Ltd.,1977,p.37.

[23] Mel Gussow.Conversation with Pinter.New York:Limelight Editions,1994,p.104.

[24] Mel Gussow.Conversation with Pinter.New York:Limelight Editions,1994,p.147.

[25] William Baker.Harold Pinter.London:Continuum,2008,p.31.

[26] Mel Gussow.Conversation with Pinter.New York:Limelight Editions,1994,p.59.

[27] Brian C.Nudelman.The Flame in the Gratethe Kullus Character in a Selection of Harold Pinters Early Works.Florida:Florida Atlantic University,2000.p.ⅳ.

[28] William Baker,John C.Ross.“Introduction.”Harold Pintera Bibliographical History.London:The British Library and Oak Knoll Press,2005,p.vii.

[29] Harold Pinter.“Writing for Myself.”Harold PinterPlays Two.London:Faber and Faber,1991,p.x.

[30] 邓中良:《品品特》,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149页。

[31] Steven E.Gale.“Harold Pinter.”British Playwrigts:1956-1995.ed.William W.Demasters.London:Greenwood Press,1996,p.316.

[32] Steven E.Gale.“Harold Pinter.”British Playwrigts:1956-1995.ed.William W.Demasters.London:Greenwood Press,1996,p.317.

[33] Arnold P.Hinchliffe.Harold Pinter.Diss.University of Manchester,1976,p.40.

[34] William Baker.Harold Pinter.London:Continuum,2008,p.39.

[35] Martin Esslin.Pintera Study of his Plays.London:Eyre Methuen,1977,p.35.

[36] Anthony D.Santirojprapai.Brutal SpacesPolitical Discourse in the Later Plays of Harold Pinter1980-1996.Diss.School of Saint Louis University,2008.p.1.

[37] Austin Quigley.“Pinter,Politics and Postmodernism(I).”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Harold Pinter,ed.Peter Raby.Cambridge:Cambridge UP,2001,p.8.

[38] Martin Esslin.Pintera Study of his Plays.London:Eyre Methuen,1977,p.32.

[39] Charles Vincent Grimes.A Silence beyond EchoHarold Pinters Political Theatre.Diss.New York University,1999.p.7.

[40] Ruby Cohn.“The World of Harold Pinter”.The Tulane Drama Review,1962(3):55-68.

[41] Arnold P.Hichliffe.Harold Pinter.Diss.University of Manchester,1976,p.42.

[42] Martin Esslin.The Theatre of the Absurd.London:Penguin Books,1978,p.235.

[43] Elizabeth Sakellaridon.Pinter’s Female Portait.London:Macmillan Press,1988,p.6.

[44] Drew Milne.“Pinter’s Sexual Politics.”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Harold Pinter.ed.Peter Raby.Cambridge:Cambridge UP,2001,p.208.

[45] Victor L.Cahn.Gender and Power in the plays of Harold Pinter.London:The Macmillan Press Ltd.,1994,p.7.

[46] Joan Roberta Fedor.The Importance of the Female in the plays of Samuel BecketHarold Pinter and Edward Albee.Diss.University of Washington,1976,p.18.

[47] Peter Raby.“Tales of the City:Some places and voices in Pinter’s Play.”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Harold Pinter.ed.Peter Raby.Cambridge:Cambridge UP,2001,p.70.

[48] Guido Almansi.“Harold Pinter’s Idiom of Lies.”Contemporary English Drama.New York:Holmes & Meier Publishers,Inc.,1981,p.79.

[49] Martin Esslin.Pinterthe playwright.London:Methuen & Co.Ltd.1977,p.261.

[50] Martin Esslin.The Theatre of the Absurd.London:Penguin Books,1978,p.262.

[51] Cave Richard.“Body Language in Pinter’s Play.”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Harold Pinter.ed.Peter Raby.Cambridge:Cambridge UP,2001,pp.107-129.

[52] Peter Hall.“Directing the Plays of Harold Pinter.”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Harold Pinter.ed.Peter Raby.Cambridge:Cambridge UP,2001,pp.145-154.

[53] Steven H.Gale.Harold Pinter,Screenwriter:an Overview.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Harold Pinter.ed.Peter Raby.Cambridge:Cambridge UP,2001,p.102.

[54] 汪义群:《期待已久的品特》,载邓中良《品品特》,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序言第2页。

[55] 转引自[德]汉斯·蒂斯·雷曼《后戏剧剧场》,李亦男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页。

[56] Mel Gussow.Conversation with Pinter.New York:Limelight Editions,1994,p.83.

[57] Ralph M.Leary.Uncertainty in Harold Pinters PlaysPlaying with the Responses of the Spectators.Diss.University Microfilms International.1984.p.44.

[58] Kinball King.“Pinter’s Achievement and Modern Drama.”Pinter at 70a Casebook.London:Reutledge,2001,p.252.

[59] [德]汉斯·罗伯特·姚斯:《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载[德]汉斯·罗伯特·姚斯、[美]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周宁、金元浦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9页。

[60] [德]汉斯·罗伯特·姚斯:《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载[德]汉斯·罗伯特·姚斯、[美]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周宁、金元浦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9页。

[61] [德]汉斯·罗伯特·姚斯:《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载[德]汉斯·罗伯特·姚斯、[美]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周宁、金元浦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6页。

[62] [德]汉斯·罗伯特·姚斯:《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载[德]汉斯·罗伯特·姚斯、[美]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周宁、金元浦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3页。

[63] [德]汉斯·罗伯特·姚斯:《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载[德]汉斯·罗伯特·姚斯、[美]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周宁、金元浦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9页。

[64] [德]汉斯·罗伯特·姚斯:《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载[德]汉斯·罗伯特·姚斯、[美]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周宁、金元浦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4页。

[65] 朱立元:《接受美学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40页。

[66] 此图参考了朱立元《接受美学导论》中的“文学活动:文学的存在方式”图表,详见朱立元《接受美学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39页。

[67] [德]汉斯·罗伯特·姚斯、[美]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周宁、金元浦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6页。

[68] Wolfgang Iser.The Act of Readinga Theory of Aesthetic Response.London:The Johns Hopkins UP,1978,p.183.

[69] Wolfgang Iser.The Act of Readinga Theory of Aesthetic Response.London:The Johns Hopkins UP,1978,p.21.

[70] Wolfgang Iser.The Act of Readinga Theory of Aesthetic Response.London:The Johns Hopkins UP,1978,p.109.

[71] Aristotle.“Poetics.”Critical Theory since Plato.Eds.Hazard Adams,Leroy Searle.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6,p.54.

[72] [德]汉斯·罗伯特·姚斯:《审美经验论》,朱立元译,作家出版社1992年版,第176页。

[73] [德]汉斯·罗伯特·耀斯:《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顾建光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235页。

[74] J.A.Simpson and E.S.C.Weiner,eds.“Blank.”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2nd ed.Oxford:Oxford UP,1989,p.261.

[75] Wolfgang Iser.The Act of Readinga Theory of Aesthetic Response.London:The Johns Hopkins UP,1978,p.183.

[76] Peter Raby.“Tales of The City:Some Places and Voices in Pinter’s Play.”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Harold Pinter,ed.Peter Raby.Cambridge:Cambridge UP,2001,p.61.

[77] J.A.Simpson and E.S.C.Weiner.“Pinteresque.”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2nd ed.Oxford:Oxford UP,1989,p.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