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新体典范:“旧风格”与“新意境”的统一
无论是清末时倡导的“诗界革命”,还是五四前后提出的“新旧文学过渡期”之“新体诗”,梁启超衡量“新诗”的文体标准似乎没有多大变化,概而言之就是“旧风格”与“新意境”的统一,“吾党近好言诗界革命……能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斯可以举革命之实矣。苟能尔尔,则虽间杂一二新名词,亦不为病”[30]。其心中的诗作典范也始终如一,梁氏在清末曾云,“昔尝推黄公度、夏穗卿、蒋观云,为近世诗界三杰”[31]。到了民初他仍坚持晚清两大家诗,“一部是元和金亚匏先生的《秋蟪吟馆诗》,一部是嘉应黄公度先生的《人境庐诗》。我认这两位先生是中国文学革命的先驱,我认这两部诗集是中国有诗以来一种大解放,这《诗钞》是我拿自己的眼光,将两部集里头最好的诗——最能代表两先生精神,而且可以为解放模范的”[32]。他特别推崇黄遵宪的诗作:“近世诗人能熔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者,当推黄公度……其《人境庐诗稿》……近见其七律一首……‘文章巨蟹横行日,世界群龙见首时。’余甚爱之。”[33]
之所以如此推崇黄诗,是因为黄诗作为“新诗”,切合了他的文体变革理想。
第一是“熔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换言之,就是旧形式新内容,旧瓶装新酒,这是梁氏一以贯之的新诗文体观念。第二是黄诗长诗文体尝试。梁氏之所以“最倾倒黄公度”,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其若干长诗如《锡兰岛卧佛》等,亦诗亦文,实现了诗文的跨界,这可谓一种文体的大胆探索,“以文名名之,吾欲题为‘印度近史’,欲题为‘佛教小史’,欲题为‘地球宗教论’,欲题为‘宗教政治关系说’;然是固诗也,非文也。有诗如此,中国文学界足以豪矣。因亟录之,以饷诗界革命军之青年”[34]。第三是其意象风格的推陈出新,“谓其意象无一袭昔贤,其风格又无一让昔贤也”[35]。第四是黄诗诸体皆备,且较前人而言均有创格,“《人境庐集》中,性情之作,纪事之作,说理之作,沉博绝丽,体殆备矣。”[36]因此,梁启超将黄遵宪的诗推为20世纪的“新诗”典范、诗歌大家,“公度之诗,独辟境界,卓然自立于二十世纪诗界中,群推为大家,公论不容诬也”[37]。黄遵宪固然在诗体拓展方面做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如跳出唐宋藩篱,跨越诗文界限,弥合新材料旧格律等,但是其诗的局限性也是非常明显的,如长篇叙事诗缺乏感兴、生拼硬凑,旧格律与新材料不兼容、诗文兼体时诗性不足,等等。五四新文学运动之后,梁启超的文学兴味仍然停留在自己的过去水平上,这也反映了梁启超的文学认知与新时代要求之间的不小落差。
[1] 梁启超:《诗话》(63),《梁启超全集》(九),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5327页。
[2] 梁启超:《〈晚清两大家诗钞〉题辞》,《梁启超全集》(九),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4927页。
[3] 梁启超:《〈晚清两大家诗钞〉题辞》,《梁启超全集》(九),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4931页。
[4] 胡适:《逼上梁山》,《胡适学术文集·新文学运动》,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209页。
[5] 胡适:《答朱经农》,《胡适文存》,黄山书社1996年版,第67页。
[6] 废名:《新诗答问》,《新诗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7页。
[7] 见赵黎明《在古典语境中建构“新诗”观念》,《文学评论丛刊》2011年第1辑。
[8] 废名:《新诗答问》,《新诗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页。
[9] 废名:《论新诗及其他》,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09页。
[10] 胡适:《答钱玄同书》,《胡适文存》,黄山书社1996年版,第31页。
[11] 梁启超:《〈晚清两大家诗钞〉题辞》,《梁启超全集》(九),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4928—4929页。
[12] 梁启超:《〈晚清两大家诗钞〉题辞》,《梁启超全集》(九),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4928—4929页。
[13] 梁启超:《〈晚清两大家诗钞〉题辞》,《梁启超全集》(九),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4931页。
[14] 梁启超:《〈晚清两大家诗钞〉题辞》,《梁启超全集》(九),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4931页。
[15] 梁启超:《〈晚清两大家诗钞〉题辞》,《梁启超全集》(九),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4929—4930页。
[16] 梁启超:《〈晚清两大家诗钞〉题辞》,《梁启超全集》(九),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4929—4930页。
[17] 梁启超:《〈晚清两大家诗钞〉题辞》,《梁启超全集》(九),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4929—4930页。
[18] 梁启超:《〈晚清两大家诗钞〉题辞》,《梁启超全集》(九),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4930—4931页。
[19] 梁启超:《〈晚清两大家诗钞〉题辞》,《梁启超全集》(九),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4931页。
[20]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胡适文存》(一),黄山书社1996年版,第10—11页。
[21] 梁启超:《〈晚清两大家诗钞〉题辞》,《梁启超全集》(九),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4928页。
[22] 梁启超:《〈晚清两大家诗钞〉题辞》,《梁启超全集》(九),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4928页。
[23] 梁启超:《〈晚清两大家诗钞〉题辞》,《梁启超全集》(九),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4931页。
[24] 梁启超:《〈晚清两大家诗钞〉题辞》,《梁启超全集》(九),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4928页。
[25] 梁启超:《〈晚清两大家诗钞〉题辞》,《梁启超全集》(九),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4928页。
[26] 梁启超:《〈晚清两大家诗钞〉题辞》,《梁启超全集》(九),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4928页。
[27] 梁启超:《诗话》(184),《梁启超全集》(九),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5388页。
[28] 梁启超:《〈晚清两大家诗钞〉题辞》,《梁启超全集》(九),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4929—4930页。
[29] 梁启超:《〈晚清两大家诗钞〉题辞》,《梁启超全集》(九),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4931页。
[30] 梁启超:《诗话》(63),《梁启超全集》(九),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5327页。
[31] 梁启超:《诗话》(28),《梁启超全集》(九),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5308页。
[32] 梁启超:《〈晚清两大家诗钞〉题辞》,《梁启超全集》(九),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4927页。
[33] 梁启超:《诗话》(4),《梁启超全集》(九),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5296页。
[34] 梁启超:《诗话》(8),《梁启超全集》(九),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5297页。
[35] 梁启超:《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梁启超全集》(九),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5300页。
[36] 梁启超:《诗话》(45),《梁启超全集》(九),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5316页。
[37] 梁启超:《诗话》(32),《梁启超全集》(九),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53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