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商鞅入魏
商鞅来到魏国后,在相国公叔痤那里做“中庶子”,即侍从之臣。公叔痤是魏国的公室贵族,出将入相,在魏国执掌权柄多年。他深知商鞅的才能,但却直到临终之时,才向魏君举荐了商鞅:
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公叔曰:“座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嘿然。王且去,座屏人言曰:“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王许诺而去。公叔座召鞅谢曰:“今者王问可以为相者,我言若,王色不许我。我方先君后臣,因谓王即弗用鞅,当杀之。王许我。汝可疾去矣,且见禽。”鞅曰:“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卒不去。惠王既去,而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公孙鞅也,岂不悖哉!”[29]
公叔痤病重,魏惠王亲自前往探望。眼见相国一病不起,惠王不由得问起他对身后之事的安排,说:“公叔啊,您的病要是有个三长两短,国家社稷该怎么办呢?”作为执政多年的老臣,此时的公叔痤对于继任者的人选应该已经有所考虑,他未做犹豫地直接回答道:“我的中庶子公孙鞅年纪虽轻但却身怀奇才,希望大王把全部国政交付给他。”
魏惠王听闻此言,沉默不语。
过了一会,魏惠王起身,准备离去。这时,公叔痤屏退旁边的人说道:“大王如果不起用公孙鞅,就一定要杀掉他,绝不能让他出境。”惠王应承了一声,就回去了。
魏惠王走后,公叔痤把商鞅招来,告诉他说:“今天大王询问我可以担任相国的人选,我推荐了你,看大王的表情,并不赞成我的意见。我对大王说如果不准备任用,就一定要杀掉你。大王答应了我。你赶紧离开,不然将要被逮捕。”商鞅说:“大王既然不采纳您的话任用我,又怎会按照您的话杀掉我呢?”便没有逃走。
结果,正如商鞅所预料的那样,魏惠王认为公叔痤是病糊涂了,才会说出这样荒唐的话,对老相国之言完全没有放在心上。在司马迁笔下,年轻的商鞅这时已经表现出敏捷的反应力、过人的判断力、处变不惊的从容气度和强大的自信心,令平步政坛多年、圆滑老到的公叔痤也相形见绌。此时的魏惠王万万想不到,不采纳公叔痤之言而错失商鞅,又令其为他人所用,是一个多么愚蠢和巨大的错误。为了这个错误,魏国此后将要付出何等巨大、惨痛的代价。
虽然在政途上遭遇冷落,但是,商鞅在魏国却也是很有收获的。
距商鞅入魏三十多年之前,魏国处于魏文侯的统治之下。魏文侯是一个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他在战国初期首先实施变法,先后任用魏成、翟璜和李悝为相,改革政治。特别是李悝执政期间,针对魏国地少人多的状况,主张“尽地利之教”的改革,对魏国的崛起起到了重要作用。李悝变法改革的内容,首先是从估算耕地的面积和收成入手,提倡举国竭尽全力耕作土地,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具体措施有奖励垦荒、交杂种植农作物以防灾、住宅周围及田间地头都要种植瓜果蔬菜并迅速收割成熟的农作物等。其次,推行“平籴法”平抑粮价,打击商人的投机行为,保护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再次,大力推行法治建设,编制了我国第一部较为系统的法典——《法经》,维护和巩固国家的统治秩序。在军事方面,魏文侯任用吴起治军,改革征兵制度,通过一整套筛选、考核、奖惩机制,为魏国训练出一支骁勇善战的精锐部队,即著名的魏武卒,驰骋纵横于南北东西,所向披靡。从后来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可知,他变革政治的主导思想也是开人力、尽地利,奖励耕战及削弱贵族势力。在文化方面,魏文侯拜孔子的弟子子夏为师,聘请他在西河讲学。子夏开坛不仅吸引了大批士人涌入,形成盛极一时的西河学派,使魏国成为当时中原地区的文化中心,而且,子夏的弟子段干木和公羊高、子贡的弟子田子方等人,还为魏国培养了大批经世致用的平民政治人才以及公叔痤等一批本国的贵族政治精英。这一系列的综合举措,使魏国在战国初年跃升为中原地区的霸主。
李悝与吴起的时代距离商鞅入魏相去不远。斯人已逝,但余绪犹存。从《商君书》中不难看出,二人奖励耕战、实行法制、打击商业投机、削弱贵族势力等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措施,曾经深刻地影响了商鞅。而商鞅西行入秦随身携带的,正是李悝所作的那部《法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