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君书》讲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商鞅的身世

商鞅原名卫鞅、公孙鞅,是卫国国君的后代,姬姓[19]。“卫鞅”之称是以国名为氏。因其祖辈为卫君,按照礼制的规定,“诸侯之子曰公子,诸侯之孙曰公孙,公孙之子以王父之字为氏”,故称“公孙鞅”[20]。其后,他在秦国的变法运动中建功立业,带兵大破魏国军队,获封於、商之地,号为商君,所以,后人便称呼他为“商鞅”。

商鞅生于战国初年,具体年份史书没有明确记载,据钱穆推测,应为公元前390年[21]。商鞅的故国——卫国是周王朝的同姓诸侯国之一。周公的弟弟康叔被分封在殷商故都朝歌建国立家之时,“卫”原本也是一个泱泱大国。但是,经历一系列的内忧外患之后,到了商鞅的时代,卫国早已沦为一个弱小的附庸国。因此,尽管身为卫君之后,《盐铁论·非鞅》篇依然说商鞅“起布衣”。

布衣商鞅年少之时就喜欢刑名之学。所谓“刑名之学”,也叫“刑名之言”[22],又叫“刑名法术”或“刑名法术之学”[23]。《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司马谈的评论说,“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名家苛察缴绕……专决于名而失人情”。可见,“刑名”有《汉书·元帝纪》所言的“以名责实,尊君卑臣,崇上抑下”的意思[24]。概括起来讲,刑名即法术,刑名之学就是法制权谋之学,核心在于刑法律令[25]。至于商鞅跟随谁研习一干学问,据《汉书·艺文志》说,是一个叫尸子的鲁国人[26]

尸子,名佼,其学说“非先王之法也,皆不循孔氏之术”[27],似有法家之风,又“兼儒、墨,合名、法”[28],总体而言,属于先秦时代的杂家,著有《尸子》二十篇。尸子杂家偏法家的思想特征比较符合商鞅入秦后的行为,即熟悉诸子各家之言,能分别以帝道、王道、霸道游说秦孝公,而其行事则任法重刑。但他究竟是不是商鞅的老师,也还不能完全确定。《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曾言:“楚有尸子长卢”,若依裴骃在《史记集解》中引刘向《别录》之说,这个“尸子长卢”就是“尸佼”,乃“秦相卫鞅客也”。那么,尸子便只是商鞅的一个门客而已了。

除此之外,商鞅少年时在卫国的成长经历也因为史料的缺乏,早已不得而知。《史记·商君列传》的记载,是起笔于商鞅入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