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杂志》与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本选题的基本思路是由阅读《东方杂志》的原始文献开始,以1904—1927年间的《东方杂志》为阅读重点,仔细体察《东方杂志》的政治立场、办刊理念、文化追求、文学观念,在政治、文化、文学的互动中探究《东方杂志》在中国文化和文学转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在研究方法上,本选题注重在广泛阅读文献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和定性分析,适当采用文化研究、报刊研究和传播学的方法,重点考察《东方杂志》在中国文化和文学由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到底发挥了多少作用,以及如何发挥了作用,这种作用的独特性是什么。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是:以1904—1927年的《东方杂志》为依托,在政治、文化、文学的互动中,以中西文化交流为参照系,探讨中国文化和文学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具有研究角度新颖,研究对象既具体又具有综合性,其结论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们对《东方杂志》在中国文化和文学发展史上的认识。

当然,《东方杂志》有44卷800多期,每期的字数都在十万字以上,有的甚至达到二十多万字,而且从创刊至终刊都是繁体竖排,单是阅读完这些文字,就是一个非常耗时的工程。即使仅仅阅读1927年之前的《东方杂志》也是不小的工程。庞大的阅读量,繁杂的原始文献,如何在这种庞杂之中建立起有效的论述架构以保证此课题的内在统一性和科学性将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我们愿意接受这样的挑战!


[1] 陈江:《〈东方杂志〉——近现代史的资料库》,《读者导报》1997年9月5日。

[2] 周一凝:《封面上的往事》,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3页。

[3] 方汉奇:《〈东方杂志〉的特色及其历史地位》,《东方》2000年第11期。

[4] 方汉奇:《〈东方杂志〉的特色及其历史地位》,《东方》2000年第11期。

[5] 方汉奇:《〈东方杂志〉的特色及其历史地位》,《东方》2000年第11期。

[6] 张凤英:《论〈东方杂志〉的文献价值》,《湘潭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7] 丁文:《“搜罗宏富”背后的“选择精审”——1904—1908年〈东方杂志〉“选报”体例初探》,《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8] 石雅洁:《〈东方杂志〉办刊特色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社会科学院,2007年。

[9] 张凤英:《论〈东方杂志〉的文献价值》,《湘潭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10] 许纪霖:《转型中的思想与分化》,《史学月刊》2004年第7期。

[11] 洪九来:《宽容与理性:〈东方杂志〉的公共舆论研究(1904—1932)》,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2—319页。

[12] 王勇:《〈东方杂志〉与现代中国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8页。

[13] 王勇:《〈东方杂志〉与现代中国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