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案例选取及研究方法
一 案例选取及依据
为探讨人大的结构及代表性等问题,提出促进地方人大结构完善、履职积极的对策,本书主要选取C市第十届(1998—2002年)和第十一届(2003—2006年)两届人大代表作为研究对象。C市所属的湖北省地处中国华中地区,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均处于全国中上游。根据C市统计年鉴,2017年底常住人口1091万人,下辖13个区。选取该市人大作为研究对象,及选取1998—2006年的代表提案数据,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第一,在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五级划分体系中,市(辖区市)人民代表大会处于人大体系中的中间层次,具有承上启下的独特优势。此外,相比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及省(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而言,市级人大拥有更大的自主性和专业性,并且具备更大的制度成长空间,这可以为我们利用中微观视角剖析和展现地方政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提供帮助,具有履职角度全面性的特点。
第二,现有对于人大的关注或基于翔实的资料分析,集中于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大,或投注于基层人大,探讨直接选举的代表行为和人大工作,对处于中间层间通过间接选举产生的市级人大关注不够。必须指出,各个层级之间人大机构设置差别甚大,全国人大和基层人大的研究结果并不适用市级人大研究,本书选择市级人大可以弥补现有研究空缺。
第三,C市为中国中部城市,经济发展、人口数量、人均受教育水平均处于中上水平。人大代表的换届选举与其他城市存在一定共性,不会因为经济因素和地理位置受到特殊影响。此外,在全国性的调查和抽样中,C市往往作为典型样本被纳入调查范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利用该市数据透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人大代表结构,可以从侧面观察中国经济发展浪潮下地方人大代表结构的演化。
第四,《选举法》自1979年颁布以来,至今一共经历了7次修改。[50]其中,《选举法》在1995年进行了第三次修订,在2004年进行了第四次修订。本书的研究对象是C市第十届和第十一届人大代表,其中第十届人大代表是在1998年选举产生,第十一届人大代表在2003年选举产生。两届人大代表均处于选举法第三次修订之后,第四次修订之前的时间段选举产生,这避免了选举法的修改变动对样本中的代表构成可能造成的影响。选举法的修改变动与城乡是否按照相同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密切相关。1995年的《选举法》第13条规定:“直辖市、市、市辖区的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应多于市区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这一规定直到2010年城乡“同票同权”才得到改变。也就是说,本书的研究对象——C市第十届和第十一届人大代表——应当符合在从农村选区选出来的代表所代表的人数多于从城市选区选出来的代表所代表的人数这一规定,且在1998—2006年均遵循这一规定。
第五,基于数据的可得性,目前能够收集到C市第十届和第十一届人大代表的个体属性信息。众所周知,人大研究的最大难度之一是资料获取。C市档案馆和该市人大常委会为本书提供了重要的信息资料,使笔者的研究具备可操作性。C市档案馆可查阅资料中公开了第一届至第六届人大代表的个体资料,详细标注了职业、年龄和党派等信息。同时,笔者所在的课题组跟踪研究C市人大多年,他们为我们提供了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第十三届的代表个体信息资料以及第十届、第十一届人大代表会议资料,数据较为翔实。课题组结合读秀知识数据库、百度百科等网站,对代表的个体属性和履历信息进行了完善,从而较好地完成了该数据与1998—2006年一共9年的代表提案和建议信息数据库的匹配工作。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历史原因和数据公开情况,笔者未能获取第五届、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当选人大代表的完整资料,仅仅摘录了部分片段。
二 研究方法
本书是关于地方人大代表结构组成的历史变迁与履职绩效的实证研究,拟采用混合研究方法,通过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并配合访谈来研究问题。
(一)定量分析法
本书主要选取C市第十届和第十一届人大作为研究案例,并对代表日常履职方面的数据,比如,人大代表在开会期间提出的议案,闭会期间提交的建议等,以及人大代表个体属性数据,比如人大代表的年龄、性别、学历、党派等进行数据收集。
在收集相关数据的基础上,本书将对人大代表的总体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并且用Stata软件对得到的人大代表职业背景资料以及人大代表履职信息等相关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以回答研究问题。在实证方法方面,对于地方人大代表履职绩效和角色的考察,我们采用了泊松回归模型。泊松回归是基于事件的计数变量(事件变量发生的次数)建立的回归模型,其在处理离散型数据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同时,由于人大代表履职角色(具体测度为各角色所对应的议案建议数目)不是连续的,也非正态分布,因而相较于传统的OLS回归模型,泊松回归更适用于本书的研究。
在变量选择上,不同的研究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变量进行测量。例如,在对地方人大代表履职绩效的考察中,模型的因变量是人大代表的履职绩效,主要自变量是人大代表的职业背景,控制变量包括人大代表的性别、党派、年龄、教育背景、民族等个人信息。在对人大代表的职业背景和履职角色关系考察的模型中,因变量是人大代表的履职角色,主要自变量为人大代表的职业背景,控制变量包括人大代表的履职绩效以及人大代表的个人信息等。
(二)访谈法
访谈法在调查研究中被广泛使用,它是通过与调查对象进行面对面的沟通来加深对调查对象的了解,从而获得第一手数据和资料的一种调查分析方法,具有灵活、准确、深入等优点。首先,访谈目的不同,方式也不同。总的来说,访谈分为正式访谈和非正式访谈,结构访谈、半结构访谈和无结构访谈,深度访谈和一般访谈,集体访谈和个体访谈等。[51]各种访谈方式并无优劣之分,只需访谈者根据访谈目标,选择合适的访谈方式。其次,与其他调查方法相比,访谈法的优势之一是具有较强的灵活性,访谈者在访谈过程中可以把控交流的时间和走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提炼核心内容;二是访谈是采访者与受访者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因而采访者可以通过和受访者之间的深入交流,多角度了解事实真相,可有效避免量化分析由于调查对象自身理解不到位等因素而导致的信息偏差问题;三是访谈由于其开放式问题使得回答较为灵活,从而在交流的过程中可为研究人员提供新的想法和观点。再次,虽然访谈法方式较为灵活,但是并不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地交谈。访谈不仅需要提前设计访谈提纲,而且在访谈过程中也需要一定的技巧,既尊重受访者,让其能够敞开心扉提供与访谈主题相关的信息,也要不偏离核心走向,提高访谈效率。最后,访谈结束后需要对访谈材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并进行积极的反馈。
总之,访谈法是获取信息最直接的途径,具有众多优点。在本书中,作为分析数据的重要来源,课题组也与多位地方人大代表以及地方人大的工作人员展开了访谈,以进一步充实研究内容,进一步加深对人大代表结构和人大代表工作的内在理解。访问内容将围绕人大代表的角色认知及履职职责展开,主要包括:(1)当选人大代表的途径;(2)人大代表认为自己代表谁的利益;(3)人大代表的工作内容和履职动机;(4)人大代表和选民的联系情况;(5)人大代表的提案产生过程;(6)如何看待代表结构等。访谈是通过课题组在官方网站查找代表联系方式,事先通过邮件或电话预约。在接受访谈的人大代表中,民主党派和知识分子代表所占比例较高。访谈通过一对一进行,出于对访谈者隐私的保护,没有对回答进行录音。在征得访谈者同意后在现场进行手写记录,每场访谈结束后立即整理访谈资料。
三 研究存在的不足
本书对地方人大代表的结构及履职绩效进行研究,对人大代表的行业、选区、党派、性别的代表性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意义。虽然本书以C市第十届和第十一届人大代表为例,对该议题进行了实证方面的探究,但由于样本限制以及其他方面的原因,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本书主要是以C市人大代表作为研究对象,其结论对C市在人大代表履职优化方面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是否能推广到全国其他地区的人大代表履职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其次,本书主要是对C市第十届和第十一届人大代表进行了研究,从人大代表工作发展的历史进程来说,时间跨度较小,在纵向发展分析上还有一定的局限性;最后,本书主要是通过人大代表的议案建议资料以及对部分人大代表的访谈来进行履职研究,因此对人大代表的履职绩效的测量相对来说还不够系统和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