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节 篇章结构
本书一共有七章。第一章是绪论,包括研究背景与意义、文献回顾与概念界定、案例来源与研究方法,以及篇章结构几个部分。第二章是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首先梳理与代议制相关的理论,在此基础上分别对西方代议制与中国人大制度进行综述,引出本书研究。
第三章至第六章是研究的主体部分,每一章均包含了文献综述、背景和数据、变量描述、实证模型、实证结果等部分。具体安排如下。
第三章首先勾勒了地方人大代表结构组成的历史变迁,具体包括C市人大从第一届以来,人大代表在年龄、性别、民族、党派、学历和职业结构上的历史变迁。本章以C市为例透视中国地方各级人大代表的静态组成结构,分析人大代表结构的历史演变;并以C市为例分析地方各级人大代表的履职绩效,并进一步探讨代表结构和履职绩效的关联。我们发现,从纵向维度来看,青年代表逐步退出,工农代表逐步消失,高层干部呈现增加趋势,企业代表也在不断壮大。更进一步,研究通过泊松回归分析,揭露了性别、年龄、党派、民族、学历和职业对人大代表履职绩效的影响。
第四章从政策所塑造的代表结构现状出发,探究地方各级人大代表在实际履职中的代表行为偏好现状,通过审视履职中所体现出的实质代表性,评估现有代表结构政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旨在提出促进地方各级人大结构完善的对策。基于地方各级人大代表的行业代表性和选区代表性这两种代表模式的表现形式和法定依据,本章分别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和泊松回归分析对C市人大代表履职中的地域和行业代表性现状进行探究,并进行稳健性检验。此外,本章还对C市人大代表地域和行业代表性的影响机制及行动机理进行了探索。基于访谈资料和议案建议进行文本分析,阐释了人大代表视角下的地域和行业代表性,并探讨他们是如何为地域和行业争取利益的。
第五章有关地方人大代表的党派代表性。本章首先对C市从第一届到第十三届人大代表的党派构成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发现民主党派人大代表在C市人大中的占比大概为10%。然后,基于C市第十届和第十一届人大代表的履历信息,挖掘基于党派这一变量的描述代表性。在实质代表性方面,发现民主党派身份的人大代表在代表市级利益、要求资金分配和政策供给这几个有关人大参与的指标方面,显著高于共产党和没有党派身份的人大代表,即民主党派身份对于人大代表的人大参与产生了积极影响。为了进一步检验这一假设,通过关联C市第十届(1998—2002年)和第十一届(2003—2006年)的代表建议和C市这两届人大代表的履历信息,利用第十届、第十一届两个样本,采用混合OLS、组间回归和随机效应模型这三个模型,利用人大代表的党派身份对人大参与做回归分析,发现在控制人口统计学变量、职业背景变量、参政经验变量以及地域背景变量后,民主党派身份仍然对代表的人大参与产生了正面影响。
第六章探讨地方人大女性代表的政策偏好。通过对C市地方女性人大代表参与人大的原始数据收集,试图窥探女性代表特殊的政策偏好。研究发现,尽管女性立法者在数量上代表不足,但她们在人大参与方面更加积极,也更有可能关注民生、社会保障、环境、健康和社会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等公共政策领域。此外,女性立法者更有可能行使人大监督权,对地方治理的各个环节提出谏言。在中国,女性的描述代表可能会导致立法政治中的实质代表,而女性立法者作为一个代表数量不足的群体,确实将一系列独特的公共政策问题带入了立法议程。她们更加积极,并且关心一系列不同的公共问题。同时,我们也应意识到,时至今日,女性人大代表的数量仍然十分有限。可以说,我们不仅忽略了女性人大代表的存在,也忽略了地方政治中的重要公共政策。
第七章是结论与讨论,再次阐明了本书的结论,并提出了一系列建议,以期优化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 O’Brien,Kevin J.,Reform without Liberalization:China’s National Congress and the Politics of Institutional Change,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pp.157-179.
[2] Barrett L.McCormick,Jonathan Unger,et al.,China after Socialism:In the Footsteps of Eastern Europe or East Asia?,New York:M.E.Sharpe,1996,pp.29-53.
[3] O’Brien,Kevin J.,“Agents and Remonstrators:Role Accumulation by Chinese People’s Congress Deputies”,The China Quarterly,Vol.18,No.1,February 1994,pp.365-372.
[4] Xia,Ming,“China’s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Institutional transformation in the process of regime transition (1978-1998)”,Journal of Legislative Studies,Vol.4,No.4,1998,pp.103-130.
[5] Manion,Melanie,Information for Autocrats:Representation in Chinese Local Congresses,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5,pp.16-17.
[6] MacFarguhr,Roderick,“Reports from the Field:Provincial People’s Congresses”,The China Quarterly,No.,155,September 1998,pp.656-667.
[7] Cho,Young Nam,“From‘Rubber Stamps’to‘Iron Stamps’:The Emergence of Chinese Local People’s Congresses as Supervisory Powerhouses”,The China Quarterly,No.171,September 2002,pp.724-740.
[8] 王浦劬:《选举的理论与制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79页。
[9] 《美国百科全书》第2卷,第387页,转引自周叶中《代议制度比较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8页。
[10] Charles Louis de Secondat,Baron de Montesquieu,The Spirit of Laws,Promotheus Books,2002,p.220.
[11] [英]托马斯·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125页。
[12] 刘华云、陈炳辉:《代表制与人民主权——卢梭代表理论探析》,《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
[13] 郭起飞:《詹姆斯·麦迪逊多元主义政治思想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14] 周建明:《卢梭与密尔代表理论比较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15] [英]埃德蒙·柏克:《自由与传统》,蒋庆、王瑞昌等译,译林出版社2012年版,第147—148页。
[16] 罗轶轩:《论托克维尔的政治自由观及其局限》,《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
[17] [美]汉娜·皮特金:《代表的概念》,唐海华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4年版。
[18] [加]弗兰克·坎宁安:《民主理论导论》,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版。
[19] 刘向东:《如何面对“委托与独立之争”?——密尔与皮特金的代表理论回应及其分析》,《平顶山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
[20] 刘宝辉:《由西方“独立”与“委托”之争谈中国人大代表的逻辑》,《河北学刊》2016年第2期。
[21] Jane Mansbridge,“Rethinking Representation”,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97,No.4,November 2003,pp.515-528.
[22] Andrew Rehfeld,“The Concepts of Representation”,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105,No.3,August 2011,pp.631-641.
[23] Michael Saward,The Representative Clai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p.36.
[24] Wolkenstein Fabio,Wratil Christopher,“Multidimensional Representation”,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Vol.65,No.4,October 2021,pp.862-876.
[25] Richard F.Fenno,“U.S.House Members in Their Constituencies:An Exploration”,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71,No.3,1977,pp.883-917.
[26] [英]埃德蒙·柏克:《自由与传统》,蒋庆、王瑞昌等译,译林出版社2012年版,第147—148页;陈志瑞、石斌:《埃德蒙·柏克读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79页。
[27] 陈斌:《县级人大代表身份属性与履职状况研究》,《人大研究》2015年第3期。
[28] 黄冬娅、陈川慜:《县级人大代表履职:谁更积极?》,《社会学研究》2015年第4期。
[29] 何秋燕:《地方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履职研究——基于广东省阳江市六届人大代表分析》,硕士学位论文,华南理工大学,2018年。
[30] 蔡定剑:《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31] 胡凤玲、张力:《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史看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人大研究》2021年第7期。
[32] 秦前红、张演锋:《新时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的演进逻辑》,《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21年第3期。
[33] 蒋劲松:《改革开放以来人民代表大会制政体的成长》,《湖南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34] 肖金明:《新时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新发展》,《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5期。
[35] 郎友兴、吕鸿强:《政治制度的技术嵌入:“互联网+”地方人大制度——基于浙江人大代表履职服务平台的实践创新》,《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
[36] 杨曙亮:《我国人大代表履职制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郑州大学,2009年。
[37] 李伯钧:《改革开放40年来人大代表工作的进展和启示》,《吉林人大》2018年第12期。
[38] 席文启:《近年来代表履职和代表工作发展的新趋势》,《人大研究》2020年第2期。
[39] 邱晶:《H市人大代表履职的问题与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兰州大学,2017年。
[40] 颜政:《地方人大代表履职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泰安市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山东财经大学,2016年。
[41] 郎友兴、路曼:《人大代表工作站提升代表履职的有效性研究》,《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5年第5期。
[42] 傅琴:《乡镇人大代表履职能力提升研究——以K市B镇第十九届人大代表履职为例》,硕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21年。
[43] 王平、王群:《关于人大代表履职能力建设问题的思考》,《山东人大工作》2018年第5期。
[44] 刘昕诺:《地方人大代表履职能力提升研究——以延安市五届人大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延安大学,2021年。
[45] 胡松、王雪锋、周淑芳:《新时代加强地方人大“两个机关”建设研究》,《人大研究》2019年第4期。
[46] 雷伟红:《对人大代表履职的监督和制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理论界》2008年第6期。
[47] 郝冬梅:《试谈如何对代表履职情况进行监督》,《吉林人大》2005年第3期。
[48] 于丽丽:《监督人大代表:思想基础与操作性机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49] 孙浩:《人大代表履职的保障与监督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50]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就制定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后于1979年进行了全国修订,并在此之后分别于1982年、1986年、1995年、2004年、2010年、2015年和2020年进行了7次修订。
[51] 王远新:《访谈法在语言田野调查实践中的运用》,《民族教育研究》2021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