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节 创新点与不足
一 研究创新点
本书以田野调查为基础,对乡村复合治理问题进行研究,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一是全面系统地阐释了乡村复合治理中的有效治理要素。实现有效的乡村治理,涉及多方面影响要素,多元主体的互动、制度的互补、文化的认同等构成了一个有效的乡村复合治理系统,这些治理要素的交织与合力推动着乡村有效治理的实现。目前,关于乡村治理研究,诸多国内研究者通常把论述的焦点集中在某一个要素上,全面系统地论述乡村有效治理要素的研究并不多见。本书立足于扎实的田野调查,对多元主体的互动、治理制度的互补、文化的认同等要素的协同治理问题进行分析,促使乡村治理的研究更加完善。
二是实现了理论研究与实践关怀的相互融合。本书立足于扎实的田野调查研究,将民族学、社会学等相关理论充分融合到乡村治理实践之中,并将乡村治理过程中的经典案例进行理论升华。为此,本书对广西壮族自治区乡村复合治理问题进行研究,能够不断促进相关学术理论与乡村治理实践的有机融合,为乡村治理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给予切实可行的治理建议。
三是给予了乡村实现有效治理的合理建议。本书通过对广西壮族自治区乡村复合治理现状进行描述和解释,将主体间的互动、制度与秩序的建构、文化的情感力量等方面一一呈现出来,提出促进乡村多元治理主体的良性互动、实现乡村治理制度的有效互补、增强村民对乡村文化的认同等合理建议,为实现乡村有效治理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 研究不足
在对广西壮族自治区乡村的实地调研中,笔者对乡村社会复合治理进行了深入思考,通过对复合治理相关理论的探究,最终形成了关于乡村复合治理的研究,但仍有许多研究不足的地方。
首先,个案选择仍有不足之处。从本书所选取的对象来看,本书所选择的研究对象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个乡村,虽然笔者前后多次进入田野点,但由于疫情、距离等原因未能实现长期持续深入田野调研,只能分阶段进入田野点,这可能会造成对信息掌握得不够全面。同时,也存在语言方面的障碍,所调查的田野点既有壮族也有苗族村民,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民族语言也较为频繁,这为参与观察带来了语言沟通障碍。
其次,资料分析不足。在研究中,由于访谈次数多、访谈内容多、时间跨度大,所使用的访谈资料仅是众多资料中的“冰山一角”。在资料分析运用时难免忽略一些内容,从而影响整个研究分析的深度。
最后,研究结论的不足。从现实情况来看,本书所选取的调研点是一个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民族乡村,乡村在治理过程中受到多种要素共同作用而形塑出复杂叠加的治理样态。由于乡村治理远比所访谈到的和所观察到的要更为复杂,因此不论用何种理论来阐释这一过程,都难免会有削足适履之感。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16日第1版。
[2][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3]Parsons,T.,“The Structure of Social Action.Sociology”,Thought and Action,No.1,1937.
[4]欧阳静:《简约治理:超越科层化的乡村治理现代化》,《中国社会科学》2022年第3期。
[5]史云贵、薛喆:《简约治理:概念内涵、生成逻辑与影响因素》,《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2年第1期。
[6]唐皇凤、王豪:《可控的韧性治理: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模式选择》,《探索与争鸣》2019年第12期。
[7]姜士伟:《论转型中国社会治理的复合性及复合治理》,《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6年第5期。
[8]孔祥成、刘芳:《中国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演进逻辑与路径选择》,《江淮论坛》2022年第2期。
[9]张紧跟、张旋:《基层简约治理何以失灵?——以A省C县“一村一警务助理”为例》,《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23年第2期。
[10][美]明恩溥:《中国的乡村生活》,陈午晴等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年版。
[11][美]丹尼尔·哈里森·葛学溥:《华南的乡村生活——广东凤凰村的家族主义社会学研究》,周大鸣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版。
[12][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3][美]李怀印:《华北村治: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国家与乡村》,岁有生等译,中华书局2008年版。
[14][美]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史建云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5][英]莫里斯·弗里德曼:《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刘晓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6][美]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2000年版。
[17]Sui Helen F.,Agentsand Victims in South China:Accomplices in Rural Revolution,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9.
[18][美]弗里曼等:《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陶鹤山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9][澳]陈佩华等:《当代中国农村历沧桑:毛邓体制下的陈村》,孙万国等译,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0][美]欧爱玲:《饮水思源:一个中国乡村的道德话语》,钟晋兰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21]孙本文:《当代中国社会学》,胜利出版公司1948年版。
[22]林耀华:《义序宗族的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
[23]蓝林友:《义序与中国宗族研究范式》,《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24]许烺光:《祖荫下》,王芃等译,南天书局2001年版。
[25]田汝康:《芒市边民的摆》,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6]杨懋春:《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7]庄孔韶:《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年版。
[28]王铭铭:《社区的历程——溪村汉人家族的个案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9]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30]吴毅:《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20世纪川东双村的表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31]徐勇:《乡村治理的中国根基与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
[32]黄光宗:《民族地区乡村治理多元主体协同机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广西民族大学,2020年。
[33]柯尊清等:《西部民族地区乡镇政府执行力问题及对策研究——昭通市X乡个案》,《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5期。
[34]马正立等:《少数民族村干部成长进路选择——基于场域、机制与角色分析框架》,《贵州社会科学》2018年第2期。
[35]李媛:《“社会”视角下新疆南部少数民族乡村治理的困境与路径》,《民族论坛》2021年第1期。
[36]郑世林等:《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乡村治理路径研究》,《财经问题研究》2021年第5期。
[37]何阳:《多元主体互动视域下民族地区“三治合一”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2期。
[38]李康平等:《乡村振兴视角下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的法律治理研究》,《社科纵横》2021年第2期。
[39]覃晚萍等:《民族地区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困境与出路》,《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5期。
[40]王莺桦等:《西南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治理的法治化困境——基于独山县基长镇的调研与思考》,《贵州社会科学》2016年第12期。
[41]马敬:《村规民约在西北民族地区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学术交流》2017年第5期。
[42]曾宪义:《论民族地区现代乡村法治秩序的构建》,《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43]任新民等:《共构谐变:民族地区乡村治理格局嬗变中村规民约的价值再现》,《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
[44]王崇:《“互塑”理论视阈下民族地区乡村治理中的非正式制度研究》,《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3期。
[45]王丽霞:《保安族乡村社区治理模式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兰州大学,2014年。
[46]王猛:《乡村振兴下民族地区乡村治理创新的目标模式及实现路径》,《广西民族研究》2019年第6期。
[47]孙萍等:《再组织化与民族地区农村基层治理创新——以贵州G县“十户一体”抱团发展的村治实践为例》,《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1期。
[48]张玉强等:《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模式研究基于协同治理的视角》,《实事求是》2020年第1期。
[49]牛绿花等:《民族地区民事习惯嵌入乡村治理经验与模式研究——从甘肃民族地区几例民事习惯现存样态谈起》,《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22年第2期。
[50]刘达等:《彝族村社协同治理模式建构研究——以楚雄武定白路镇平地村为例》,《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9年第3期。
[51]宗喀·漾正冈布等:《民族杂居地区乡村文化振兴与社会治理的耦合逻辑——基于文化资本视角的分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
[52]陶自祥:《论民族地区文化振兴的价值认知——基于云南的考察》,《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4期。
[53]王振杰等:《文化交融视域下的乡村文化变迁与振兴——基于青海民和县杏儿乡7个村的探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3期。
[54]李玉雄等:《壮族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境遇与路径选择——基于广西河池市宜州区石别镇的田野调查与思考》,《广西民族研究》2019年第4期。
[55]彭永庆:《社区营造与民族地区乡村文化建设》,《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
[56]李凯等:《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生态重塑的现实困境与纾解策略——基于广西贺州瑶族乡村的样本分析》,《广西民族研究》2022年第6期。
[57]罗兰:《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现实困境、发展逻辑与优化路径》,《理论月刊》2022年第7期。
[58]闻云峰:《艺术乡建: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路径——以云南省洱源县松鹤村为研究个案》,《贵州民族研究》2022年第4期。
[59]陈娟:《复合联动:城市治理的机制创新与路径完善——基于杭州市上城区的实践分析》,《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4年第2期。
[60]屈群苹:《复合治理视域下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供给》,《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
[61]郭道久等:《走向复合治理:农村民间组织发展与乡村治理变革——基于四川仪陇燎原村的研究》,《理论与改革》2014年第2期。
[62]陈荣卓等:《精准扶贫场域内复合治理的实践张力与有效运转》,《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20年第2期。
[63]翟学伟:《“土政策”的功能分析——从普遍主义到特殊主义》,《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3期。
[64]孙立平等:《“软硬兼施”:正式权力非正式运作的过程分析——华北B镇定购粮收购的个案研究》,鹭江出版社2000年版。
[65]狄金华:《被困的治理》,博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6]费孝通:《乡土中国 乡土重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年版。
[67]卜宪群:《中国古代“治理”探义》,《政治学研究》2018年第3期。
[68][美]詹姆斯·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世界政治中的秩序与变革》,张胜军等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69]全球治理委员会:《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牛津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70]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71]张厚安等:《中国农村村级治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72]贺雪峰:《乡村治理研究的三大主题》,《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1期。
[73]杨雪冬:《全球化、风险社会与复合治理》,《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4期。
[74]刘超:《邻避冲突复合治理:理论特征与实现途径》,《中国行政管理》2020年第1期。
[75]范巧等:《从“复合行政”到“复合治理”——区域经济一体化与行政区经济矛盾解决的新视角》,《南方经济》2009年第6期。
[76]狄金华:《被困的治理》,博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