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2章 行军途中名士来投
上回我们说到唐军队从三面围困长安。此时,可谓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李渊作为三军主帅,耐心等待最佳的总攻时机,而李世民则具体指挥攻打长安。在围困长安的二十万唐军中,十六万由李世民直接统率。他丝毫不敢懈怠,每日督促将领们操演兵马,突击训练攻城技巧,亲自检查攻城器械。由于操劳过度,李世民的面容明显消瘦,眼睛红肿。
一天傍晚,李世民从扶风骑马赶回武功大帐,浑身大汗,口渴得难忍。正欲喝茶,侍卫雷永吉来报:“将军,军门外有人想见您。”
“让他进来。”
“他不肯,要求将军亲自去迎接。”
“他是谁?”李世民感到惊讶。
“看起来四十多岁,像个教书的。”
“没问名字吗?”
“问了,他只说姓房。”
“啊,是他!快随我去迎接。”
李世民急步走出军门,只见一中年男子正在外缓步踱行。他仔细打量,发现此人四十六七岁,黄面皮、黑胡须,眉下一双黑白分明的眼睛,精干中透着稳重。
男子见李世民出来,迎上前来,略施一礼:“在下房玄龄,一介布衣,敢请将军出迎,未免失礼。将军果然迎出,房某不虚此行。”
李世民忙还礼,笑道:“李世民久仰先生大名,先生远道而来,怎敢小觑?未能远迎,尚请恕罪。”说完,上前挽住房玄龄的手,热情邀请他入帐。
李世民由衷感谢自进关中以来对贤士的寻求,房玄龄的名字早已耳熟能详,未曾相见,今日却能主动来访,让他心生欣喜。李世民立即命人准备酒宴接风。酒席结束,两人品茶畅谈。
“先生亲自到军中造访,必有奇策授我,还请赐教。”李世民直言不讳,态度诚恳。
“将军威名远播,玄龄慕名而来,虽谈不上奇策,但有个疑团请教。”房玄龄不绕弯子,直奔主题。
“请直言。”
“贵军号称二十万,围困京师已逾旬,长安守军老弱病残,城中百姓期待义军入城。不知为何至今未发起攻城?”
“先生这一问,确有道理。我也很是着急,已经多次催促父帅发兵了。可是父帅却说时机还没到,还得再等等。这半个月来,我们屡次派人向守城的军士说明我军的意图,我们的志向在于‘尊隋夹辅’,并没有抢夺城池的想法,本想着能让城内的代王等人主动打开城门,可到现在城里都没什么动静,就因为这个,攻城的事才耽搁下来了。”
房玄龄笑道:“唐公之意显而易见,无非是要证明在太原起义时所言不虚,以展现诚意。夺取京师不难,稳住京师、安人心则难。若能和平进城,维持朝廷秩序,自是上策。”
见李世民认真倾听,房玄龄微微一笑:“将军若不嫌弃我啰嗦,今日愿意一吐为快。”
李世民急忙说道:“先生所言如金玉良言,李世民虽费万金也难得。请直言无隐,畅所欲言。”
房玄龄答道:“恕我直言,虽有上策,但时机未到。当前群雄并起,谁甘心让隋的‘鹿’落在你父子手中?中原的李密、窦建德,以及江淮的杜伏威、萧铣等人,离长安尚远,但京师周边逐鹿高手众多。梁国控制复州朔方,北连突厥;李轨占领武威,薛举父子以金城为首府,国号西秦。这些人已称帝称王,谁都不容小觑。特别是薛举父子,早已盯上长安,今日已有东进之势。若三十万大军如狼奔豕突而来,贵军又如何应对?西京之战场血流成河,何力再夺长安?攻城时机稍纵即逝,切勿犹豫,务必深思。”
李世民拍手称赞:“先生所言,正中我心之所忧。然而,父帅固执己见,我与大哥多次劝说,均是无果。”
见李世民焦急,房玄龄思索片刻,坚定地说:“文谏不行,何不武谏?”
李世民心中一震,疑惑地看着房玄龄。房玄龄微笑道:“将军误会了,所谓‘武谏’并非指兵戎相见。”
“那该如何谏法?”
“将军麾下有不少新归附的流寇,他们多为三辅一带的亡命之徒,恨隋朝廷入骨,急于攻城。其心切而野性未改……”
“妙计!”李世民打断道,兴奋地说:“先生的意思是让新归附的义军擅自攻城,以制造攻城的事实,使父帅不得不发兵。这主意高明,父帅既怕乱兵入城滥杀无辜,必定下令攻城。”
房玄龄微笑道:“正是此意。将军聪慧过人,一言即中。”
李世民欣喜若狂,来回踱步,问道:“攻占京师后,如何平复乱象,安定天下?”
“先扫荡西北,稳住三辅,建立强固后方;然后待中原群雄相争,待彼竭我盈,再东出宛洛,南向江淮,一鼓作气而平天下。”房玄龄自信地答道。
李世民暗自庆幸能遇到如此高人,连忙表示:“明天我便向父帅推荐您。”
房玄龄摇头:“将军谬赞,玄龄只是慕名而来,无意惊扰唐公。良禽择木而栖,贤人择主而事,我只愿效力于将军麾下。”
李世民愈加高兴,便说:“既如此,军中职位任君选取。”
房玄龄淡然一笑:“我来非为高官,只想助将军成就伟业。我虽无能,但愿在将军幕府中做个宾客。”
李世民考虑后道:“那就委屈先生做个记室参军,以后可随时请教。”
当天晚上,李世民命人在帐中设置一床,两人继续畅谈。“自古以来,人才是成就大业的根本。请先生广招贤士。”
房玄龄笑道:“这正是我想对将军说的。今后每攻克一城,必有我为将军招揽名士。我已联络了一批贤能,预计明天便可到达。”
两人畅谈,意气相投,不知不觉已是天明。次日下午,冠氏县令于志宁、安养县尉颜师古等学者因房玄龄的邀请如期而至,李世民欣喜万分。更令他高兴的是,妻兄长孙无忌的族侄长孙顺德也前来投靠。李世民知道,房玄龄所荐之人,绝非凡夫俗子,而长孙氏的这位胞兄,更是一位熟读经史、颇具才略的人,未来必将成为自己的重要助手。
得到两位大才,李世民自然是喜不自胜。接下来是否还会有俊才来投呢?下面就让我为大家慢慢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