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与社会转型:中国的教育、文化交流与社会治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大数据支撑下的国家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平台

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和调整,中国正在形成以高校为主体、以学生为根本、以常态监测为手段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新理念,正在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制度体系。该体系覆盖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三个层次,包含资格准入、自我保障和外部评价三个维度的大数据支撑下的国家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平台,服务于学校自身对教学工作的常态监控,政府宏观监控高等教育质量,社会监督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以及专家开展评估工作。该平台是全世界规模最大、应用功能领先、技术支持完备的“国家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平台”,为中国高等教育管理和决策提供支持和保障。

图2 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

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如图2所示,以下简称国家数据平台)的建设是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高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是实施高等院校教学质量常态监测的重要内容,是建立五位一体中国特色、世界水平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2]的重要工作。国家数据平台依据教学工作内在规律,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用数据反映全国高等院校教学基本状态,以在线方式进行数据采集并提供服务。平台数据按学校和年度组织,内容上分为学校基本信息、学校基本条件、教职工信息、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学生信息、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七大类,具有强大的数据分析、统计与生成功能,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类型用户的需求。国家数据平台服务高等学校建立本科质量常态监测机制,加快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促进管理、决策的科学化;服务国家实现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常态监控,提高政策制定的科学性、有效性;服务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完善区域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制度,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法规;服务社会公众了解高等教育客观信息的需求,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监督和评价。

在此基础上,中国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建设的本科教学状态数据库还定期向高校采集有关学校投入、过程、产出、教师投入、高校质量保障和地区面向等方面的大量数据。为了解高校各方面发展与现状,判断评价高校教学质量、办学条件等,以及创建动态高等教育监测评估体系,提供了客观坚实的数据支持。另外,数据库平台上还有针对教师的问卷工具,调查教师教学的过程、产出,如“高等教育学习成就评估”(AHELO)[3]工具中的教师部分等;存放在高校内部或其管理部门的高校科研、国际化数据;外部统计部门的统计数据和逐渐流行的互联网大数据等,了解外部经济、产业、就业、社会、人口、教育等方面的数据来源;满意度调查可用于说明在各环节上各方的满意程度。

大数据强调用全样本数据对事物的全貌进行整体性关注,放弃对精确性和因果关系的过分关注,更多用全局思维、战略思维、相关思维来指导人们的思考、选择和行为。其启示是:大学领导要减少对院系微观层面事务的控制,适当忽略对微观细节精确性的关注,将更多注意力由院系微观事务转换到学校整体层面,以更好提升宏观层面的洞察力和掌控力。这是现代复杂巨型大学发展实现校、院、系关系重构的实际需求,也是确保大学协调性和效率的重要保障。院系治理现代化是大学治理现代化的关键,院系层面的治理需要更高的可运行性和可操作性。实现院系从传统“管理”向“治理现代化”的战略转型,需要理念和技术方法的指导。“大数据”支撑的管理和决策理念强调依据数据决策和判断,大学章程及所有配套制度和标准程序的确定,都建立在丰富客观的数据基础上。“大数据”的多样性、动态性、开放性、可持续性的独特优势,为推动多元主体参与的民主性、过程透明性、互动多维性、信息公开性提供了可行性基础。“大数据”强调“云计算”等技术对海量数据分析、挖掘和应用的重要作用,为学校职能转换提供了操作层面的技术支持。学校职能部门可以从纷繁复杂的日常事务中解放出来,不再纠结于院系教学运作、科研活动等的具体细节,可将更多精力放到数据的收集、整合、分析和应用处理上,依靠数据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为院系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提供支撑和保障,实现对院系的动态实时监控,并建立科学的院系评价体系。在这种情境下,学校职能部门不再是高高在上、居高临下对院系实施控制的管理者,而是院系背后默默关注、倾力支持、为院系发展保驾护航的支持者、保护者和合作者。职能部门不仅负担减轻了,也解决了过去行政控制模式下与学院之间的张力,从而实现校、院关系良性互动、协商合作,共同履行大学职能,实现大学目标,并推动院系大学学科组织模式和科研机制变革的创新。

高等教育的常态监测强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数学方法,对高等教育系统和机构的客观状态和关键指标进行实时监测、系统分析和持续反馈。中国高等教育的周期性评估一般为5—8年一轮,其主要缺点是反馈的滞后性。监测评估不是为了取代周期性评估,而是弥补其不足。高等教育质量监测评估的目的是为高校持续改进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及时的、有价值的反馈信息和专业建议。探索和实施高等教育的常态监测评估,表明中国高等教育评估的理念正在从过分倚重周期性评估向周期性评估与常态性评估相结合的方向转变。